时间: 2025-04-26 18:48: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8:28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在空旷的桑树林中,八月的萧关大道显得格外冷清。出塞和入塞的路上寒意逼人,到处都是黄芦草。自古以来,幽并的旅客都共同经历了尘沙的侵扰,时光使他们变得苍老。不要效仿那些游侠,去炫耀自己那匹紫色骏马的美好。
作者介绍:王昌龄,字少伯,号伯隱,唐代著名诗人,擅长边塞诗,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边疆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对外扩张的时期,边塞生活成为诗人关注的焦点。王昌龄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边塞的萧条与游子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士人内心的矛盾。
《塞上曲·其一》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蝉鸣、黄芦草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寂而萧条的氛围,反映出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诗的开头,蝉鸣声穿透桑林,暗示着一股孤独之感,接着描绘了冷清的八月萧关,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与萧瑟的情绪。
“出塞入塞寒”,诗人通过寒冷的感受,传达了出入边塞的困苦与凶险。而“处处黄芦草”则象征着边境的荒凉,仿佛在诉说着无数游子的辛酸与无助。最后两句“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直指游子的命运,表达了对士人命运的同情与思考。
诗的最后一句“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则是对游侠的讽刺与警示,提醒人们不要沉迷于表面的荣耀与浮华,而忽视了生活的真实与艰辛。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边塞生活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王昌龄独特的诗歌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艰苦与孤独,反映了游子的无奈与人生的哲理,告诫人们要看到生活的真实而非浮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本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诗中“蝉鸣空桑林”主要传达什么情感?
诗的最后一句“莫学游侠儿”主要是对游侠的什么态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