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别睢阳故人

《别睢阳故人》

时间: 2025-05-07 19:41:01

诗句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9:41:01

原文展示:

别睢阳故人 张谓 〔唐代〕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白话文翻译:

从小就在梁地客游,感觉这里就像故乡一样亲切。 城池经历了无数的战阵,人们心中充满了对生死存亡的遗憾。 夏天的雨水让桑树枝条更加翠绿,秋风则使麦穗变得金黄。 有信却无处可寄,只能相互送别时泪湿衣裳。

注释:

  • 客游梁:指在梁地(今河南开封一带)游历。
  • 依然似故乡:感觉梁地就像自己的故乡一样。
  • 城池经战阵:城池经历了多次战争。
  • 人物恨存亡:人们对于生死存亡感到遗憾。
  • 桑条绿:桑树的枝条在夏雨后显得更加翠绿。
  • 麦穗黄:麦穗在秋风中变得金黄。
  • 有书无寄处:有信件却找不到寄送的地方。
  • 相送一沾裳:相互送别时泪水沾湿了衣裳。

诗词背景: 张谓是唐代诗人,其生平事迹不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情告别,以及对战乱年代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城池战乱和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在战乱年代与故人告别的情景。首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梁地的深厚感情,将其视为第二故乡。中间两句通过对城池战乱和自然景物的对比,突出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最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故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迷茫,情感真挚动人。

诗词解析:

  • 首句“少小客游梁”,表明诗人从小就游历梁地,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
  • 次句“依然似故乡”,进一步强调梁地在诗人心中如同故乡一般。
  • 第三句“城池经战阵”,揭示了时代的动荡和城池的沧桑。
  • 第四句“人物恨存亡”,表达了人们对生死存亡的深切遗憾。
  • 第五句“夏雨桑条绿”,以自然景物的美好来反衬人世的苦难。
  • 第六句“秋风麦穗黄”,进一步以丰收的景象来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 第七句“有书无寄处”,抒发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却无法传达的无奈。
  • 末句“相送一沾裳”,以泪水沾湿衣裳的形象,表达了深切的告别之情。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城池战乱与自然景物的对比,突出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桑条绿”和“麦穗黄”。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故人的告别和对战乱年代的感慨。通过对城池战乱和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人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 城池:象征着时代的动荡和沧桑。
  • 桑条绿: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 麦穗黄:象征着丰收和和平的向往。
  • 泪水:象征着深切的情感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依然似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梁地的什么感情? A. 厌恶 B. 喜爱 C. 无所谓 D. 憎恨
  2. “城池经战阵”反映了什么? A. 和平 B. 繁荣 C. 战乱 D. 宁静
  3. “有书无寄处”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反映了战乱年代的无奈和对和平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词对比:

  • 张谓的《别睢阳故人》与王昌龄的《出塞》:两者都反映了战乱年代的无奈,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后者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张谓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

相关查询

蝶恋花 题菊湖云影 蝶恋花 其四 蝶恋花 其二 蝶恋花 邓娘花鸟绣本,感题二阕,并柬凤公 其一 蝶恋花 丁卯小雪节,与先龙秉烛夜话,取红影二字分韵得影字 蝶恋花 蝶恋花 春晚 蝶恋花(三十日归途村店市酒,成季、子任同酌而歌) 蝶恋花 春闺 蝶恋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徘徊歧路 病从口入 三点水的字 尢字旁的字 鼎食鸣锺 见钱眼红 自相践踏 奉朝请 戈字旁的字 邑字旁的字 绞丝旁的字 宽猛并济 折节下贤人 染累 涎眉邓眼 稚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