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16: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16:10
叹老三首
白居易
晨兴照青镜,形影两寂寞。
少年辞我去,白发随梳落。
万化成于渐,渐衰看不觉。
但恐镜中颜,今朝老于昨。
人年少满百,不得长欢乐。
谁会天地心,千龄与龟鹤。
吾闻善医者,今古称扁鹊。
万病皆可治,唯无治老药。
我有一握发,梳理何稠直。
昔似玄云光,今如素丝色。
匣中有旧镜,欲照先叹息。
自从头白来,不欲明磨拭。
鸦头与鹤颈,至老常如墨。
独有人鬓毛,不得终身黑。
前年种桃核,今岁成花树。
去岁新婴儿,今年已学步。
但惊物长成,不觉身衰暮。
去矣欲何如,少年留不住。
因书今日意,遍寄诸亲故。
壮岁不欢娱,长年当悔悟。
早晨起床时,照着青色的镜子,映出我孤独的身影。
年轻人离开了我,白发随着梳理而掉落。
万物变化是逐渐的,衰老也悄然无声。
但我害怕镜子中反映的面容,今天比昨天更显老态。
人一生年轻虽可活到百岁,却无法长久享乐。
谁能理解天地的心意,千年的生命如龟鹤一样。
我听说好的医生,古今都称扁鹊。
万种疾病皆可医治,唯独无法治愈衰老之病。
我手中有一把头发,梳理起来何其稠密。
曾经如同玄色云彩,现在却变得如同白丝。
匣中有面旧镜,想照时先叹息。
自从头发开始变白,我不愿意再去擦拭它。
乌鸦的头和鹤的颈,至老仍然如墨色。
只有我的鬓发,无法终身保持黑色。
前年种下的桃核,今年已经开花。
去年的新生儿,今年已会走路。
但我惊叹于万物的成长,却不知自己已渐渐衰老。
去哪里又能如何,年轻时光无法留住。
因此写下今天的感慨,寄给所有的亲友。
壮年时不懂得欢娱,长大后才会感到悔悟。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而受到广泛赞誉。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尤其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人知。白居易的诗歌常常关注民生,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叹老三首》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衰老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对比年轻时的生活与现状,表达了对时光无情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惋惜。此时的白居易,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对生死、衰老和人生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叹老三首》以清晰的结构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白居易对衰老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整首诗以“晨兴照青镜”开篇,描绘了一个孤独的早晨,诗人面对镜子中渐渐苍老的自己,产生了深刻的思绪。随着诗句的推进,白居易不仅反思了个人的衰老,也对万物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进行了哲学性的思考。
诗中频繁的对比手法,如“昔似玄云光,今如素丝色”,通过对比年轻与衰老的发色,直观地表现了生命的无奈与变化。此外,诗人还提到扁鹊,既是对医术的赞美,也是对“唯无治老药”的无奈感慨,反映了人类对于衰老的无力感。
后面的描写则通过对“前年种桃核,今岁成花树”和“去岁新婴儿,今年已学步”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轮回和成长的速度。这些描写不仅令人感到时间的飞逝,也让人反思自身的衰老与无奈。整首诗在情感层面上渗透着成熟和无奈,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与无常。
晨兴照青镜,形影两寂寞。
少年辞我去,白发随梳落。
万化成于渐,渐衰看不觉。
但恐镜中颜,今朝老于昨。
人年少满百,不得长欢乐。
谁会天地心,千龄与龟鹤。
吾闻善医者,今古称扁鹊。
万病皆可治,唯无治老药。
我有一握发,梳理何稠直。
昔似玄云光,今如素丝色。
匣中有旧镜,欲照先叹息。
自从头白来,不欲明磨拭。
鸦头与鹤颈,至老常如墨。
独有人鬓毛,不得终身黑。
前年种桃核,今岁成花树。
去岁新婴儿,今年已学步。
但惊物长成,不觉身衰暮。
去矣欲何如,少年留不住。
因书今日意,遍寄诸亲故。
壮岁不欢娱,长年当悔悟。
诗歌通过对衰老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强调了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重要性。通过对生命轮回的观察,呼唤人们在年轻时应当懂得珍惜与欢愉,避免未来的悔悟。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古代文化中对人生、时间与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
选择题: 白居易在《叹老三首》中提到的著名医生是谁?
A. 华佗
B. 扁鹊
C. 诸葛亮
D. 孙思邈
填空题: “晨兴照青镜,形影两____。”
判断题: 诗中提到“壮岁不欢娱”意味着年轻时应当尽情享乐。(对/错)
白居易与杜甫的作品都关注人生的无常与感慨。在白居易的《叹老三首》中,更多的是对个人衰老的感慨,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更加强调对家人的思念与社会动荡带来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