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4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45:14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胡为不讫功,馀水斯委积。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疏河似翦纸,决壅同裂帛。渗作膏腴田,蹋平鱼鳖宅。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这江水从西南而来,浩浩荡荡,昼夜不停。长长的波涛如同倾泻而下,连绵的山峦被凿得像被劈开一样。千年间水流未曾阻塞,百姓没有淹没在水中。如果不是这样,百姓就会像鱼一样生存,那是大禹的伟大功绩。导引岷江的工作本就艰难,离大海又没有多远,为什么功业未能结束,剩下的水却仍然滞留在此?洞庭湖与青草湖,大小相互对立,混合后深达万丈,茫茫千里一片白色。每年秋夏时节,它浩浩荡荡地吞没七泽,水族的洞穴众多,而农民的土地却狭窄。我现在还在感慨,难道大禹不爱惜这水域吗?远未探究其原因,想古代的遗迹。怀疑这苗族人顽固,依仗险要之地而不结束劳役。天帝也无可奈何,留下隐患与今昔。水流在天地之间,如同身体有血脉,淤积则形成脓疮,治理在于针石。怎么能让大禹再生,担任唐代的水官呢?手提倚天剑,再次亲自指挥。疏通河流就像剪纸,决堤就如同撕裂绸缎。水流滋润肥沃的田地,踏平鱼鳖的栖息地。龙宫变成了村庄,水府生出了禾麦。坐享百万户的人家,书写我的司徒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作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著称,尤其关注社会民生。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晚年,他途经蜀江和洞庭湖时,思考古代治水的成就与现实的水患,借此感慨自然与人文的关系。诗中表达了他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敬佩及对当下水患的无奈。
白居易的《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以蜀江至洞庭湖的自然景观为背景,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水域的思考与对治水人事的感慨。全诗通过对浩浩江水的描绘,引入对历史的回望,表现出诗人对大禹治水伟业的赞美与对现实水患的愤懑。诗中“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一句,构建出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与当下人们的苦难对比,令人深思。
此外,诗中的意象丰富,长波、连山、洞庭湖等自然景观生动形象,展现出唐代诗词特有的气势与美感。在感慨水患的同时,诗人更是寄托了对治水事业的期待,希望能有像大禹那样的治水英雄出现,重现昔日的繁荣与安宁。
诗歌主题围绕治水、自然与人文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治水成就的敬佩与对现实水患的无奈,寄托了对未来治水事业的期待。
白居易在诗中赞美了哪位历史人物的治水功绩?
A. 李白
B. 大禹
C. 杜甫
D. 孟子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象?
A. 水的无情
B. 水与生命的关系
C. 水的浩大
D. 水的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