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3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32:13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古公亶甫积德行善,声名远扬。
他思考弘扬正道,成为了豳地的明君。
太伯和仲雍,都是王德仁义的代表。
他们施恩惠于百世,甚至发誓不剃发、不纹身。
伯夷和叔齐是古代的贤者,
他们不愿接受国位,饿死在首山。
山甫真聪明,比较起来宣王就逊色了。
何必提及杜伯,让我这些圣贤受累。
齐桓的霸业,靠的是仲父的支持。
后来的竖刁,像虫子一样流出户外。
晏子与平仲,积德兼具仁义。
在世间淡薄德行,未必能保全性命。
仲尼的时代,国家是由君主治理的。
随意饮酒,扬波让官员们随意享乐。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创立了魏国,推动了三国演义的历史进程。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常常表达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善哉行》是曹操反思历史,探讨德行与国家治理关系的诗作。诗中借古人之贤德,以警醒当代,体现了他对历史人物道德与政治的深刻思考。
《善哉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曹操通过对古代贤者的描绘,表达了对德行和仁义的推崇。诗中提到的古公亶甫、太伯、伯夷等历史人物,都是以德行和仁爱著称的典范。他们的选择和牺牲,反映了一个时代对道德的重视和追求。
诗的开头,曹操用古公亶甫的积德行善引入,强调德行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国家的根本所在。接着,诗人提到太伯和仲雍,指出他们的仁德之心,表明了治国理政应以德为先。接下来提及伯夷和叔齐的自我牺牲,表明仁德之人在国家动荡时的选择,表现出一种高尚的品德。
诗中也有对当时政治现状的反思,如提到齐桓公的霸业,暗示需要有像管仲这样的人辅佐。最后,曹操提到仲尼(孔子)的时代,强调在国家治理中德行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蕴深远,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也有对现实政治的思考,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和诗人的深刻见解。
整首诗强调德行与仁义的重要性,借历史人物的例子,反思当下的政治状况,呼吁治国应以德为先,体现了曹操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古公亶甫以什么著称?
谁是齐桓公的主要谋士?
伯夷和叔齐选择怎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