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2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28:05
贼退孤城尚岿然,
凄凄霜淞白迷天。
岂无荆棘遗寒朗,更恐萑蒲戴阙宣。
转戍已经三岁久,乱离难得一家全。
虎班突骑屯江上,乘胜应须荡八埏。
贼人退去后,孤城依然巍然屹立,
凄凉的霜冻覆盖了大地,白色的霜气迷漫了天空。
难道没有荆棘丛生,留下了寒冷的景象,更让人担忧的是萑草和蒲草在城阙上摇曳。
转眼间,戍守已经三年,战乱使得家人难以团聚。
虎班骑兵驻扎在江边,趁胜之势应当荡平八埏。
作者介绍: 蒋超伯(约1640-约1700),清代诗人,字士铨,号超伯,江苏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沉郁见长,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身处边疆,目睹了战争带来的苦难。诗中充满了对家园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反思。
《贼退》是一首表现战争后孤城坚韧不拔的古诗,诗人在描绘孤城的坚定形象时,也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伤。首句“贼退孤城尚岿然”开篇即点明主题,孤城在敌人退去后依旧屹立,表达了对故土的坚守和不屈的精神。接下来的“凄凄霜淞白迷天”,通过凄凉的景象,渲染了战争带来的寒冷与孤寂。诗人不仅感叹自然的萧条,也隐含着对人心的惋惜。
“岂无荆棘遗寒朗,更恐萑蒲戴阙宣”则深刻揭示了战后的困境,荆棘和萑草象征着经历过苦难的生存状态,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人们生存环境的担忧。接下来的“转戍已经三岁久,乱离难得一家全”则直白地表达了战争带来的家庭破碎,三年的戍守不仅让人思念家人,更让人感受到战乱带来的无奈与痛苦。
最后两句“虎班突骑屯江上,乘胜应须荡八埏”则表现出对抗敌的希望,虽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依然寄托着战士们的勇气与决心。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内心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清代诗歌的深邃与厚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孤城与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希望。诗人展现了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强调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也传达了历史背景下人们的苦难与希望,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孤城”主要象征什么?
A. 友情
B. 坚韧与孤独
C. 财富
D. 自然
“岂无荆棘遗寒朗”一句中的“荆棘”象征了什么?
A. 美好
B. 艰难险阻
C. 平静
D. 幸福
诗中的“虎班突骑”指代什么?
A. 友军
B. 敌人
C. 精锐骑兵
D. 商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