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5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50:37
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
隶首不能算,知有几万年。
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
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
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
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
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
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
黄土同抟人,今古何愚贤
即今忽已古,断自何代前?
明窗敞流离,高炉蒸香烟
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
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这首诗开篇讲述了宇宙的混沌状态,仿佛是大块的石头在凿取混沌,逐渐形成了世界。混沌的状态已经存在了几万年。羲和和轩辕皇帝创造了文字,至今已经五千年。在我看来,后人就像生活在三代之前。那些崇尚古代的俗儒,天天钻研古老的书籍,却不敢写入诗篇。古人抛弃了糟粕,口口声声令人垂涎的传统习惯,实际上却是剽窃,虚构出种种罪过。黄土中的人,无论古今,何以分愚贤?如今的事物转瞬即成古老,究竟是哪个时代的事情呢?明亮的窗户敞开着,炉子里蒸腾着香烟,左边是端溪砚,右边是薛涛笺。我写的都是我自己的话,古代的规范怎能束缚我!如果我用今天的语言写作,五千年后的人读到,必定会惊叹我的古文如同斑斓的彩色。
黄遵宪(1848-1905),字子平,号退庵,晚号惕庵,清朝末年著名诗人、政治家和维新派人士。他曾在日本留学,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与批判。
本诗写于清末,正值中国社会剧变之时,许多传统文化受到挑战,黄遵宪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古代文化与现代思想碰撞的深刻思考。
黄遵宪的《杂感·大块凿混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许多启发。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独立思考。开篇以“混沌”喻示宇宙的开端,接着引入文字的创造,强调文化的延续与变迁。诗人以“古人弃糟粕”来批判那些只会尊古而不敢创新的学者,表现出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接下来,诗人提到“黄土同抟人”,深刻反思了古今价值观的相对性,认为人们的智慧与愚笨并无绝对的界限。
诗的最后几句更是激昂澎湃,表达了诗人对于现代语言和思想的自信,认为即使身处古代的框架中,仍然能够创造出新的文化,打破古代的束缚。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展示出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批判与自信,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整首诗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现代文化的自信,呼吁人们在尊重历史的同时,要勇于创新和表达,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大块凿混沌”中的“混沌”指的是什么?
A. 文化的混乱
B. 宇宙的未开化状态
C. 人生的迷茫
D. 古代的书籍
诗中提到的“羲轩”代表了什么?
A. 古代的哲学
B. 文字的起源
C. 诗歌的形式
D. 传统文化
“我手写我口”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A. 对古代的崇拜
B. 对个人表达的自信
C. 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D. 对未来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