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8:0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06:07
相视生欢颜,接席歌且谣。
缱绻亦不厌,未觉长日销。
忽已镫烛张,侍者顾寂寥。
皎月入照膝,月移天为高。
转辗君子心,良夜多饥劳。
相对而笑,欢喜洋洋,席间相聚,歌声与谣曲交织。
缠绵的情感也不会厌倦,未曾察觉长日已悄然消逝。
忽然烛光点亮,侍者在一旁显得冷清寂寥。
皎洁的明月照在膝旁,月亮转移,天空愈显高远。
君子的心情辗转不定,良夜却充满了饥饿与疲惫。
此诗并未明显引用特定典故,但通过“皎月”和“良夜”可见其与古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相互呼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当下孤寂的反思。
作者介绍: 陈斌,清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关注个人情感与生活的细腻描绘,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或许是在某个聚会或宴席上,温情的场景勾起了对过去的回忆,表达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欢聚的场景,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亲密关系。开头的“相视生欢颜”描绘了友人之间欢快的气氛,接着“接席歌且谣”则引入了聚会的欢快氛围,诗人在欢声笑语中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眷恋。随后,诗人逐渐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未觉长日销”传达出对时间无情的感慨。转折之处,烛光和侍者的描绘,象征着夜晚的孤独与寂寞,暗示着欢乐的背后,仍有一丝无奈与孤独的感受。最后的“良夜多饥劳”则将情感推向高潮,反映了在欢聚背后,内心的思绪难以平静,带有一种深沉的感伤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该诗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比如“皎月入照膝”中的明月与膝部的照映,形成了视觉的对比,增强了诗意。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人际间温暖的情感与对孤独的反思,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测试:
诗中“相视生欢颜”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皎月入照膝”中的“皎月”象征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