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3:03
黄尘鬓发,六月长安道。
羞向清溪照枯槁。
似山中远志,漫出山来,
成个甚,只是人间小草。
升平十二策,丞相封侯,
说与高人应笑倒。
对清风明月,展放眉头长恁地,
大醉高歌也好。
待都把功名付时流,
只求个天公,放教空老。
黄尘满头,六月的长安路上。
我羞于在清澈的溪水中照出自己枯槁的模样。
就像山中远大的志向,
漫不经心地从山中走出,
究竟成就了什么,不过是一株小草而已。
即使有升平的十二策,丞相的封侯,
也只会让高人们笑得前仰后合。
面对清风明月,舒展眉头,就这样,
大醉高歌也无妨。
待到功名都随着时光而流逝,
我只求天公能让我安然老去。
作者介绍:元好问(1255年-1320年),字子静,号天池,元代诗人、文学家,尤其以其词作著称。他的诗词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历史沧桑,风格深沉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洞仙歌·黄尘鬓发》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宁的时期。诗人通过个人的感受和对社会的思考,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洞仙歌·黄尘鬓发》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事的无奈。开头以“黄尘鬓发”描绘出一幅苍凉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年事已高,生活的艰辛。接着提到羞于在清溪中照见自己,体现了诗人的自卑与对衰老的无奈。
“似山中远志,漫出山来”,此句借助山中远志的意象,揭示了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强调了人间的小草与伟大理想之间的无奈对比。随后,诗人提及“升平十二策”,一方面表达了对当权者的讽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功名的淡漠。诗中提到高人对此应“笑倒”,显示了对世俗名利的蔑视。
最后,面对清风明月,诗人展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认为大醉高歌无妨,反映出一种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结尾则是对功名的极度淡泊,强调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渴望在时间的流逝中安然老去。
逐句解析:
黄尘鬓发,六月长安道。
描绘了满头黄尘的萧瑟景象,反映诗人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受。
羞向清溪照枯槁。
表达了对自己衰老的自卑感,不愿将自己的模样映照在清澈的水面上。
似山中远志,漫出山来,
通过山中远志的比喻,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成个甚,只是人间小草。
反映出对于理想的追求最终只是一种渺小的存在。
升平十二策,丞相封侯,
讽刺当权者的权谋与权利,表达对名利的无所谓。
说与高人应笑倒。
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不屑与对高人态度的调侃。
对清风明月,展放眉头长恁地,
诗人面对自然的洒脱,展现出一种恣意的生活态度。
大醉高歌也好。
表达出一种放纵自我的情感,追求精神的自由。
待都把功名付时流,
反映出对功名利禄的无奈与淡泊。
只求个天公,放教空老。
渴望在时间的流逝中安然老去,体现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一种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真我的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无奈接受。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黄尘鬓发”中,“黄尘”主要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升平十二策”是指什么?
诗人对功名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