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1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13:35
种竹歌
作者: 德隐 〔清代〕
南山南,北山北,其中有竹人不识。
托根数茎临严霜,虚心愿并幽溪柏。
秋深草木零落尽,此竹亭亭终不易。
南山在南边,北山在北边,山中有竹子人们却不知。
它扎根数茎,迎接严霜,心中志愿与幽溪的柏树并立。
秋天深处,草木都已凋零,这竹子依旧挺立,难以动摇。
德隐,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作品多反映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种竹歌》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诗人借竹子象征坚韧与不屈,表达了面对逆境的勇气与志向。
《种竹歌》以竹子为题材,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诗中以南北山脉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开篇通过“南山南,北山北”引入,简洁明了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自然的环境中。“其中有竹人不识”,竹子虽生长在美丽的山水之间,却无人知晓其存在,突出了竹子的孤独与坚韧。
接下来的句子“托根数茎临严霜”,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在寒风凛冽的环境中,依然扎根生长的情景,展现出一种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而“虚心愿并幽溪柏”则体现了竹子的谦逊与志向,渴望与古老的柏树齐名,寄托了诗人对品德高尚的向往。
最后一句“秋深草木零落尽,此竹亭亭终不易”,在秋冬交替之际,其他植物已凋零,而这竹子依然挺立,寓意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激励。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描绘了自然景观,又抒发了诗人对生命、对品德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整首诗通过竹子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对品德的向往,体现了自然与人生哲理的融合。
诗中竹子象征什么?
“南山南,北山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中提到的“幽溪柏”意在表达什么?
比较《种竹歌》与郑燮的《竹石》,两者均以竹子为题材,但前者更注重表现竹子的精神特质,而后者则通过竹石的意象表现出坚韧与不屈的生命力,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