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4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44:25
月圆年十二,秋半每多阴。
此夕无纤霭,同君宿禁林。
未高知海阔,当午见宫深。
衣似繁霜透,身疑积水沈。
遭逢陪侍辇,归去忆抽簪。
太液池南岸,相期到晓吟。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象。农历十二月的月亮圆满,秋天的中期常常阴云密布,但今夜却没有丝毫云雾,和友人一起在禁林中共度这个良宵。月亮还不高,但却知道海阔无边,正午时分可见深宫的景象。衣服像霜一样透明,身体仿佛沉入积水之中。偶然陪伴在皇帝身边的车辇,归去时却怀念起当初的情景。太液池的南岸,希望在黎明时分再来吟唱。
作者介绍:吴融,唐代诗人,诗风清新隽永,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常有深情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中秋佳节,正值团圆之时,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
这首诗通过描写中秋夜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开头“月圆年十二,秋半每多阴”表明了时节的特征,尽管秋季常常多云,但今夜却是晴朗的,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欢愉。“此夕无纤霭,同君宿禁林”则表达了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快乐。诗中对月亮的描绘,体现出一种清冷而又开阔的意境,尤其是“未高知海阔”,不仅是对风景的赞美,也是对心境的抒发。
随后,诗人用“衣似繁霜透,身疑积水沈”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这个夜晚的感受,既有秋天的清凉,又有对生活的沉思。最后,诗人回忆起与友人在太液池南岸吟唱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蕴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友情与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中秋夜的美丽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折射出唐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月圆年十二”指的是哪个节日?
诗人和谁一起在禁林中共度良宵?
“未高知海阔”中的“海阔”主要是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秋陪熙用学士禁中玩月》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