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6:06
原文展示:
重门随地险,一径入天开。
华岳眼前尽,黄河脚底来。
飞轩何满路,丹陛正求才。
独我疏慵质,飘然又此回。
白话文翻译:
此诗的意思是:重重的关卡随处都是危险,唯有一条小路通往天空的广阔。华山的景色在眼前尽收,黄河的水流在脚下奔腾。飞扬的车马满路而行,朝廷的殿堂正渴望人才。只有我这个懒散的人,漂泊不定又回到这里。
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和田园为题材,具有清新的风格。
创作背景: 《出潼关》写于吴融出行途中,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仕途的思索。
诗歌鉴赏:
《出潼关》是一首描写旅途风景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潼关的描绘,展现了浩瀚的自然景观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开头“重门随地险,一径入天开”展现了潼关的险要与通往新天地的渴望,暗示了人生道路的艰辛与希望。接着提到“华岳眼前尽,黄河脚底来”,通过华山与黄河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同时暗示了人世间的渺小与伟大。诗的尾声“独我疏慵质,飘然又此回”则转向自我反思,表达了作者在壮丽景色面前的淡泊与无奈,感受到自己与世俗的距离。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情怀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世俗追求的淡泊态度,体现了“身在尘世心向天”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主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出潼关》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华岳”指的是哪个山?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吴融的《出潼关》更侧重于对壮丽景色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流露,而王维则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二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