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4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45:28
堠子
作者:罗隐
终日路岐旁,前程亦可量。
未能惭面黑,只是恨头方。
雅旨逾千里,高文近两行。
君知不识字,第一莫形相。
整天在路旁徘徊,前途也能稍作估算。
我并不因肤色而感到羞愧,只是怨恨自己的起点。
高雅的理想相隔千里,优秀的文章不过几行。
你知道吗,若不识字,第一点便是不要轻易显露外表。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中涉及到古代文人对自身能力和前途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尤其是“君知不识字”,表现出对文化知识的渴望与对无知的自省。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10年),唐代诗人,字梦阳,号景山。罗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常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个人前途的迷茫,尤其是在科举制度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许多有志之士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产生了深重的自我怀疑和对社会的反思。
《堠子》是罗隐反映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一首诗,整首诗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开篇“终日路岐旁,前程亦可量”,以路旁的驻足隐喻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既有对前途的期待,又透着一丝惶恐。接下来的“未能惭面黑,只是恨头方”,则流露出诗人对自身条件的不满和自卑,表明其虽有抱负但因环境所限而感到无能为力。
“雅旨逾千里,高文近两行”一句,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感。最后一句“君知不识字,第一莫形相”,既是对自身文化水平的自嘲,也是在告诫他人,不要轻易以外表判断一个人的内在价值。
整首诗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文化与知识的重要性,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罗隐的《堠子》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C. 对爱情的渴望
诗中提到“未能惭面黑”的意思是什么?
A. 感到自豪
B. 感到羞愧
C. 感到无奈
“雅旨逾千里,高文近两行”中的“高文”指的是什么?
A. 高尚的品德
B. 优秀的文学作品
C. 高昂的价格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罗隐的《堠子》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罗隐更强调个人的内心挣扎,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展示了不同的诗歌视角和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