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05: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05:29
水口行舟二首
作者: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
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
鶗鴃两山相对鸣。
全诗翻译:
昨夜我乘小船在雨中披着蓑衣,
整条江面上风浪汹涌,不知夜里情况怎样?
今早我在孤舟上舒展篷布观赏,
依旧是青山绿树,景色如故。
郁郁葱葱的层峦夹岸而立,
春天的山水无声地流淌而去。
烟波浩渺,我的桨划向何方?
山对面的杜鹃声声相应。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杜鹃”,在古诗中常与哀伤、思念相关,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一种情感映射。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诗人、教育家。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水口行舟二首》创作于其游历之际,结合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朱熹的《水口行舟二首》通过描写舟行江上所见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悠然与感慨。首诗中,夜雨中的扁舟与满江的风浪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诗人用“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来展现自然的恒久与不变,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第二首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中“郁郁层峦夹岸青”描绘了春天的生机,象征着生命的延续;而“春山绿水去无声”,则传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声感慨。诗的最后两句,借助“烟波一棹”和“鶗鴃两山相对鸣”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诗人对未知未来的思考。
整首诗以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思考,体现了朱熹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哲理内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孤独感与对生命无常的哲思,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扁舟”象征什么?
A. 船的坚固
B. 孤独与漂泊
C. 自然的美丽
D. 平静的水面
诗中“郁郁层峦夹岸青”的意思是什么?
A. 山水的静谧
B. 生命的蓬勃
C. 风浪的汹涌
D. 诗人的孤独
在诗中,鶗鴃的鸣叫代表了什么?
A. 对生活的绝望
B. 自然的和谐
C. 对时间的感慨
D.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朱熹的《水口行舟二首》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但朱熹更注重时光的流逝与孤独的感悟,而王维则表现出对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