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时间: 2025-07-27 08:50:30

诗句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

空馀千太危石,高插暮云端。

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

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

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

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

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50:30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
作者: 朱熹 (宋代)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
空馀千太危石,高插暮云端。
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
来把钓鱼竿。
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
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
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
放去任疏顽。
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白话文翻译:

我看不见严夫子(指严复),独自一人于富春山感到寂寞。
只留下千座险峻的高石,直插入黄昏的云端。
想象着披着羊皮的衣服,笑着忘却身世,
来一同钓鱼。
不像林间的鸟儿,飞累了才懂得归来。
中兴的君主,功业已经建立,鬓发已斑白。
驰骋于世的英雄豪杰们,共同应对艰难时刻。
我独自将狂奴的心事托付,不羡慕那些痴儿鼎足而坐,
放任自己随性而为,任性而行。
清爽的气息激荡着我的心,千古的风光照耀着山峦。

注释:

  • 严夫子:指严复,明清时期的哲学家、翻译家。
  • 富春山: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山水胜地。
  • 千太危石:形容山石的高耸险峻。
  • 羊裘:指用羊毛制成的衣服,象征隐逸生活。
  • 飞倦始知还:比喻鸟儿飞累了才知道归来,暗指人们的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的理学思想影响深远,推崇儒家经典,倡导教育。他的诗词风格清新高远,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作于朱熹晚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英雄豪杰的反思,体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水调歌头》通过描绘富春山的景色,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开篇的“寂寞富春山”营造了孤独的氛围,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感受。接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诗的中段,朱熹提及中兴主的功业,显示出他对历史的思考,感叹时光流逝,英雄的功业终会被历史铭记。最后,诗人以“放去任疏顽”收尾,展现了他对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示了朱熹作为理学家的哲理思考与作为诗人的浪漫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不见严复,心中感到孤寂,身处富春山。
  2. “空馀千太危石,高插暮云端。”:只剩下险峻的山石,直插入黄昏的云端,表现了孤独的环境。
  3. “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想象着穿着羊皮衣,轻松忘却世俗烦恼,来钓鱼。
  4. “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不像林间的鸟,飞累了才知道归来,暗示对归属感的思考。
  5.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中兴的君主已建立功业,然而鬓发已斑白,感叹时光流逝。
  6. “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驰骋于世的豪杰们共同面对艰难时刻。
  7. “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我将内心的狂躁倾诉,不羡慕世俗的安逸,任由自己随性而为。
  8. “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清新的气息激荡心灵,千古的风光照耀着山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倦始知还”,通过鸟的飞行比喻人的归属感。
  • 对仗:如“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展现对称美。
  • 象征:山石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孤独的境遇。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渴望隐逸生活与超然处世的情感,同时对历史与英雄的感慨,展现了朱熹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深邃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富春山:象征自然之美与隐逸之地。
  • 羊裘:象征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 千太危石:象征险峻的生活与时代的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不见严夫子”中的“严夫子”指的是谁?

    • A. 朱熹
    • B. 严复
    • C. 李白
    •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富春山”位于哪个省?

    • A. 江苏
    • B. 浙江
    • C. 安徽
    • D. 四川
  3. “飞倦始知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自由的向往
    • B. 对归属感的思考
    • C. 对旅行的热爱
    • D.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

  1. B. 严复
  2. B. 浙江
  3. B. 对归属感的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比,朱熹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历史的思考,而苏轼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与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熹诗文选》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吴叔开南征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送别韩虞部 招叶致远 还自舅家书所感 奉和景纯十四丈三绝 北山三咏其二——觉海方丈 送张宣义之官越幕二首 扬子 春郊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眼镜蛇 铄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讲帷 豆字旁的字 叙款 包含认的词语有哪些 耳属 魚字旁的字 酒社诗坛 白玉无瑕 白发青衫 一空依傍 癶字旁的字 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山字旁的字 耒字旁的字 折冲厌难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