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5:22
鹧鸪天
已分江湖寄此生。
长蓑短笠任阴晴。
鸣桡细雨沧洲远,
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
几时还得去寻盟。
江妃定许捐双佩,
渔父何劳笑独醒。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江湖中寄托一生的情感。无论是晴天还是阴雨,他都穿着长蓑短笠,随心所欲地生活。细雨中,划着小舟,远望沧洲,船舶停泊在斜阳映照下的画阁旁。即使身处奇绝之地,他的情感依然未曾忘怀。什么时候才能再去寻找那份盟誓?江妃一定会答应我放弃双佩,而渔父又何必嘲笑我独自醒来。
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诗人、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影响深远,强调道德修养与理性思考,作品多关注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朱熹晚年,正值他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成熟期,面对社会动荡,他将个人情感寄托于自然景观中,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鹧鸪天》是一首情感深邃而又富有哲理的诗。诗人在描绘江湖生活的同时,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开篇“已分江湖寄此生”,表明了诗人对现状的接受和对生活的珍视。在长蓑短笠的点缀下,诗人展现了一幅随性而自由的江湖生活画卷。接下来的“鸣桡细雨沧洲远”则描绘了舟行于细雨中的宁静与远方的渴望,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与对理想的向往。
“奇绝处,未忘情”一句,体现了诗人即便身处绝美的环境,也难以忘怀内心深处的情感牵挂。这种深情的告白,让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更加动人。而“几时还得去寻盟”,又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渴望,形成了时间的对比和情感的交织。最后的“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更是将诗人的情感与理想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对生命真谛的反思与领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传达了诗人对江湖生活的热爱、对理想和情感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一种洒脱与沉思并存的情怀。
诗词测试:
《鹧鸪天》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朱熹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长蓑短笠”象征什么?
A. 自然与随性
B. 财富与权力
C. 友情与爱情
“几时还得去寻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追忆与渴望
C. 忧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