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0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01:51
题灵山寺行坚师院
作者:许浑 〔唐代〕
西岩一径不通樵,
八十持杯未觉遥。
龙在石潭闻夜雨,
雁移沙渚见秋潮。
经函露湿文多暗,
香印风吹字半销。
应笑东归又南去,
越山无路水迢迢。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山寺环境。西边的山岩上小路不通,连樵夫都无法前来,诗人手握酒杯,虽然年过八十,却依然觉得时光慢慢流逝。山间的龙在石潭中听着夜雨,雁在沙滩上看着秋潮的变化。经书被露水打湿,文字模糊不清,香印被风吹散,字迹也半隐半现。最后,诗人感叹自己东归又南去,越过山岭,却发现水路漫长无尽。
许浑,字子渊,号东皋,唐代诗人,生于晚唐时期,少有名声,但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许浑常以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为题材,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此诗创作于许浑晚年时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诗人身处灵山寺,感受着自然的静谧与悠远,产生了对时光流逝的哲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灵山寺的环境及诗人内心的感受,展现了一个超然物外的境界。开篇以“西岩一径不通樵”引入,展现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氛围,暗示诗人与世隔绝,心境清幽。接着,诗人用“龙在石潭闻夜雨”与“雁移沙渚见秋潮”描绘了山水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生动与灵动。诗中通过细腻的意象与生动的描绘,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后半部分则转向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提到“经函露湿文多暗”,暗示着知识的渊博与人生的无常,书卷被雨水浸湿,无法再清晰。最后以“应笑东归又南去”收尾,表现出诗人对归路的无奈与自然的无情,尽显人生的哲学思考。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体现了许浑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灵山寺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体现出对时光流逝的忧虑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在孤独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同时也反思着人生的无常与归属感。
诗中“西岩一径不通樵”表达了什么样的环境?
“龙在石潭闻夜雨”中的“龙”象征着什么?
诗人对时间的态度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