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 其一

《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5-12 07:37:14

诗句

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7:37:14

原文展示:

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 其一
碧玉碗盛红玛瑙,
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
试问禅师得饱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精致的场景:碧玉的碗中盛着红色的玛瑙,井水滋养着石菖蒲。虽然知道供奉佛法的福德是无尽的,但我想问问禅师,您是否真正得到了满足?

注释:

  1. 碧玉碗:指用碧玉制成的碗,象征珍贵与美好。
  2. 红玛瑙:一种美丽的宝石,色泽鲜艳,象征财富与吉祥。
  3. 井华水:井水清澈、甘甜,形容滋养植物的优良水源。
  4. 石菖蒲: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用于清香和药用,象征清净与高雅。
  5. 法供:指对佛法的供奉,代表对佛教的信仰与崇敬。
  6. 禅师:指精通禅宗的高僧,象征智慧与修行。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提到的“法供”一词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佛教的重视和尊崇。诗中通过对物象的描绘,暗示了对修行人内心世界的追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之美,极具个性,作品广泛,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苏轼在诗中赠予常州报恩长老,表达了对高僧的敬意。此时,苏轼已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心境向往清净,反映了他对佛教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场景,却在最后以“试问禅师得饱无”引发了对内心满足感的深思。诗的前两句通过对碧玉碗和红玛瑙的描绘,展现了外在的美好与奢华,仿佛在赞美一个高贵的生活方式;而后两句则急转直下,转向对内心世界的反思,揭示了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匮乏之间的对比。

苏轼在这首诗中不仅展示了他对美的追求,也传达了对心灵充实的渴望。禅宗强调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这与外在的物质享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中“也知法供无穷尽”的表达,传达了对佛法的认同,但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真谛的追问,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玉碗盛红玛瑙”:将美丽的器物与珍贵的食材结合,象征着奢华的生活。
  2. “井华水养石菖蒲”:描绘了自然的滋养,传达出一种和谐美好的自然景象。
  3. “也知法供无穷尽”: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暗示其无尽的智慧与福德。
  4. “试问禅师得饱无”:以疑问句结尾,引发对内心满足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碧玉”和“红玛瑙”比喻美好与珍贵,增强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外在奢华的描绘,映射出内心的追求与空虚,揭示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引发人们对生活真谛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玉:象征美丽与高贵。
  • 红玛瑙:象征财富与吉祥。
  • 菖蒲:象征清净与高雅。
  • 禅师:象征智慧与修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碧玉碗”象征什么?
    A. 贫穷
    B. 富贵与美好
    C. 自然

  2. “试问禅师得饱无”中的“得饱”指的是?
    A. 物质的享受
    B. 精神的满足
    C. 食物的饱足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苏轼与王维的诗作都展示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但苏轼更突出对物质与精神矛盾的反思,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禅意和对自然的亲近。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

相关查询

寄黄子耕 秉文同成父问屋普圆过予而归 呈周昭礼二首 同张伯永出郊迓客倦叹之馀因以成咏 去冬十二月与成父分袂于上饶春见于溧阳又见 赠别欧阳全真三首 其二 雨中简章令 登安仁云锦驿后挹仙亭三首 与李潭州椿寿翁五首 连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奇的词语有哪些 绞丝旁的字 雁塔高标 千里迢迢 屏条 雨字头的字 一毫不取 华辞 鱼县鸟窜 雄贵 手中败将 王字旁的字 癶字旁的字 鸣琴而治 愁颜 弓字旁的字 包含迩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