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5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55:55
莱州蜉蝣岛
山根走入海,出海更成山。
一碧揩铜镜,孤青拥钿鬟。
潮生春蛰起,月黑夜珠还。
谁复能齐物,蜉蝣天地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脚延伸进海中的美丽景象,出海后又形成了新的山峰。波光粼粼的海面像一面抹亮的铜镜,孤独的青色岛屿仿佛戴着华丽的钿鬟。潮水涌动,春天的生机开始复苏,月黑之夜,海中的珍珠似乎又回到了人间。在这样浩瀚的天地之间,谁还能与之相齐呢?蜉蝣在这片天地间显得微不足道。
诗中提到的“蜉蝣”,在古典文献中常被用来比喻生命的短暂与微小,同时也代表了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诗人通过蜉蝣与天地的对比,强调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阮元(1764年-1849年),字仲明,号宛山,晚号颐庐,山西太原人,清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学者,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卓越的才华著称。
此诗创作于阮元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他在面对浩瀚天地时的渺小感受及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山海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阮元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首联“山根走入海,出海更成山”构建了一个山与海交融的画面,展示了自然的循环与变化。次联“一碧揩铜镜,孤青拥钿鬟”则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海面如镜的宁静和孤岛的美丽,传达一种清幽而孤寂的意境。后两联“潮生春蛰起,月黑夜珠还”则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复苏,表现出一种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同时,最后一句“谁复能齐物,蜉蝣天地间”则带有哲学思考,反映出诗人对人类在自然面前渺小与无奈的深刻领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人类渺小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诗中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强调了人类在宇宙面前的微不足道。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阮元
C. 李白
D. 白居易
“潮生春蛰起”中“蛰”是什么意思?
A. 休眠
B. 繁殖
C. 生长
D. 消亡
诗中用来比喻海面的词是?
A. 碧海
B. 铜镜
C. 珍珠
D. 夜空
答案:
阮元的诗与李白的《庐山谣》都描绘自然美景,但阮元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生命的脆弱;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对自然的豪情壮志与自由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