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9:0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9:03:27
平生无一女,谁复叹耳耳。
滞留生此儿,足慰周南史。
那知非真实,造物聊戏尔。
烦恼初无根,恩爱为种子。
烦公为假说,反复相指似。
欲除苦海浪,先干爱河水。
弃置一寸鳞,悠然笑侯喜。
为公写余习,瓶罍一时耻。
闻公少已悟,拄杖久倚床。
笑我老而痴,负鼓欲求亡。
庶几东门子,柱史安敢望。
嗜毒戏猛兽,虑患先不详。
囊破蛇已走,尚未省啮伤。
妙哉两篇诗,洗我千结肠。
黠蚕不作茧,未老辄自僵。
永谢汤火厄,泠然超无方。
我一生没有女儿,谁会再叹息呢?
留在世间的这个孩子,足以安慰周南的史诗。
谁知道这并不真实,造物主只是在戏弄而已。
烦恼本无根源,爱情却是种子。
烦公所说的都是假话,反复在指责我。
要想除去苦海的波浪,先要干涸爱河的水。
抛弃一寸鳞片,悠然自得地笑着等待喜悦。
为你写下我的习惯,瓶和罍一度感到羞耻。
听说你已经有所领悟,拄着拐杖长久地倚靠在床上。
你嘲笑我年老而愚蠢,像个背鼓的人想要寻求死亡。
几乎没有东门子,柱史又怎敢奢望。
沉迷于毒药和猛兽,事前顾虑却不详尽。
囊袋破了,蛇已逃走,尚未意识到被咬的伤痛。
妙啊,这两首诗,洗净了我心中的千般纠结。
狡猾的蚕不再结茧,虽未老却早已僵化。
永远感谢汤火的厄运,清凉地超脱无方。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语言优美,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流亡时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爱情的思考,反映了他在困境中的自我解脱。
苏轼在这首诗中,用自嘲与反思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苦恼的解脱。全诗充满了对人生的哲思,尤其是对爱情与烦恼的辩证关系的探讨。诗中提到的“烦恼初无根,恩爱为种子”,揭示了烦恼其实是源于对情感的执着,这种执着如同种子般生发出无尽的苦恼。同时,诗中对“求亡”的嘲讽,表现出一种对死亡的无畏和超然态度,反映了苏轼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在结构上,这首诗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诗中提及的物象,如“瓶罍”、“东门子”等,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意境和深度。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平和态度和深邃的思考,给读者以启示与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烦恼为种子”)、对仗(如“弃置一寸鳞”)、排比等多种修辞,增强了表达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爱情与烦恼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倡导对人生苦恼的超越与释然。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烦恼初无根”是指什么?
“妙哉两篇诗”中“妙”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这首诗更加内省,集中于个人情感的反思,而李白则更为豪放,强调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