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附米黻所作挽诗五首

《附米黻所作挽诗五首》

时间: 2025-05-06 20:21:33

诗句

方瞳正碧貌如圭,六月相逢万里归。

口不谈时经噩梦,心常怀蜀俟秋衣。

可怜众热能偏舍,自是登真限莫违。

书到乡人望还舍,晋陵玄鹤已孤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0:21:33

原文展示:

方瞳正碧貌如圭,六月相逢万里归。
口不谈时经噩梦,心常怀蜀俟秋衣。
可怜众热能偏舍,自是登真限莫违。
书到乡人望还舍,晋陵玄鹤已孤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面容清秀、眼睛如碧玉般明亮的人,六月的某一天,他从远方归来。虽然嘴上不谈过去的噩梦,他的心中却常常怀念蜀地的秋天衣物。可惜在众多的热情中他却能偏偏放弃,这正是因为他本就受限于登真之道。书信寄到乡里,乡人们期待着他的归来,而晋陵的玄鹤早已孤独地飞去。

注释:

  • 方瞳:形容眼睛大而明亮。
  • :一种古代的玉器,象征美好。
  • :指四川,因其美丽的自然景色而著名。
  • 晋陵:古地名,今江苏省,常用作诗中的背景地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有卓越成就,作品风格豪放、清新,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挽诗写于苏轼的友人米黻去世之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惋惜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已故友人的怀念。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联“方瞳正碧貌如圭”以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友人的外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接着,诗人以“六月相逢万里归”引出对友人归来的期待,却又因“口不谈时经噩梦”而暗示着对过去的伤痛,显示出复杂的情感。中间部分通过对蜀地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人往昔岁月的追忆。最后两句则用“书到乡人望还舍”传达了对友人逝去后的悲伤,而“晋陵玄鹤已孤飞”则暗示着生命的孤独与无常。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方瞳正碧貌如圭”:描写友人的眼睛和面容,传达出一种青春和美的气质。
  2. “六月相逢万里归”:暗示与友人相聚的希冀,营造出一种亲密的气氛。
  3. “口不谈时经噩梦”:表达了友人不愿提及过去的痛苦,反映了人们对苦难的避讳。
  4. “心常怀蜀俟秋衣”: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特别是在季节变换时的情感。
  5. “可怜众热能偏舍”:感叹于人们在热情面前的无奈与放弃。
  6. “自是登真限莫违”:表达了对于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约束。
  7. “书到乡人望还舍”:描绘了朋友的归来与乡人的期待。
  8. “晋陵玄鹤已孤飞”:用孤鹤象征友人的离去,突显了生命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眼睛比作“圭”,增强了美的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了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通过“蜀”“玄鹤”等意象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展现了苏轼作为诗人的深厚情感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方瞳:象征着青春、清纯。
  • :代表故乡的美好与温暖。
  • 玄鹤:象征着孤独与生命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友人有哪些特征?

    • A. 眼睛明亮,面容清秀
    • B. 高大威猛
    • C. 年老体弱
  2. “书到乡人望还舍”中的“书”指代什么?

    • A. 信件
    • B. 书籍
    • C. 诗词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 对比苏轼与杜甫的挽诗,虽同为怀念友人,但杜甫的情感更为沉重,常带有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而苏轼则更多地体现出对生活的豁达与乐观。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杨柳枝 天仙子·睛野鹭鸶飞一只 抛球乐·金蹙花毽小 采莲子 抛球乐 杂曲歌辞。浪淘沙 杂曲歌辞。杨柳枝 江上送别 古松感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遗害无穷 示字旁的字 里字旁的字 穴宝盖的字 周公吐哺 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啖饭之道 姑置勿论 胆丧心惊 工字旁的字 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治聋酒 没三没四 目瞪心骇 夹棍 言字旁的字 金缕曲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