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8:0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00:38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至矣吾三后,功高汉已还。
复推元祐冠,盖得永昭全。
臣尝于经筵论奏仁宗皇帝谥日明孝,
若明而不仁,则民畏而不爱;
仁而不明,则民爱而不畏。
今大行太皇太后亦兼此二德,
故天下思慕,庶几于仁宗也。
有作犹非圣,无私乃是天。
侍臣谈要道,家法信家传。
宰相以下,尝于经筵论奏祖宗以来家法十余事,
书于记注。
却狄安诸夏,先王社稷臣。
固应祠百世,何止活千人。
定策天知我,忘家帝念亲。
万方何以报,得疾为勤民。
至于我们三位太后,功绩之高已经足以与汉朝相媲美。再推崇元祐年间的荣耀,实在是得到了永远的光辉。臣曾在朝堂上论述仁宗皇帝的谥号“明孝”,认为若他既明而不仁,百姓就会畏惧而不爱;若他仁而不明,百姓则会爱他而不畏惧。如今大行太皇太后也兼具这两种德行,因此天下人都怀念她,仿佛接近仁宗的境界。有的人即使做得不如圣人,但无私已是天命。侍臣们讨论重要的政治道理,家法信任家传。宰相及以下的人,曾在朝堂上讨论祖宗以来的家法十余条,并记载于文献中。抵御外敌安定国家,先王的社稷臣民,自然应当受到百世的祭祀,何止是保全千人。天知道我定策之意,忘掉家庭的亲近。万方如何报答,得病为民而勤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婉约细腻,反映了他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对太皇太后的悼念之际,表达了对她的敬仰与怀念,反映了他对德治的深刻思考。
《大行太皇太后挽词二首》是苏轼对太皇太后的深情悼念。这首诗不仅蕴含着对太后个人的追思,更通过对历史人物仁宗皇帝的评价,反映了诗人对政治德行的深刻理解。苏轼在诗中提到的“仁而不明”和“明而不仁”,实际上是在探讨统治者应具备的两种重要品质:仁爱和智慧。他认为,太皇太后具备这两种德行,因此赢得了百姓的怀念和尊敬。
整首诗的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在表达对太皇太后崇高品质的赞美时,苏轼采用了对比手法,使得其德行更加突出。此外,诗中提到的“抵御外敌安定国家”,不仅是对太皇太后功绩的肯定,也暗示了政治的复杂性与责任感,突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通过这首诗,苏轼不仅抒发了个人的哀伤,更为后人提供了对贤德统治者的思考,显示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深邃思想及其对社会历史的敏锐观察。
逐句解析
至矣吾三后,功高汉已还。
译:我们的三位太后到了极致,功绩之高已经可以与汉朝相媲美。
含义:强调太后的伟大和贡献。
复推元祐冠,盖得永昭全。
译:再推崇元祐年间的荣耀,实是得到了永远的光辉。
含义:赞美元祐年间的政治成就。
臣尝于经筵论奏仁宗皇帝谥日明孝,
译:臣曾在朝堂上论述仁宗皇帝的谥号“明孝”。
含义:表明对仁宗皇帝的尊重与推崇。
若明而不仁,则民畏而不爱;
译:若他既明而不仁,百姓就会畏惧而不爱;
含义:指出统治者要兼顾智慧与仁德。
仁而不明,则民爱而不畏。
译:若他仁而不明,百姓则会爱而不畏。
含义:进一步阐述仁德的重要性。
今大行太皇太后亦兼此二德,
译:如今大行太皇太后也兼具这两种德行,
含义:强调太后的德行。
故天下思慕,庶几于仁宗也。
译:因此天下人都怀念她,仿佛接近仁宗的境界。
含义:表现出众人对太后的怀念。
有作犹非圣,无私乃是天。
译:有的人即使做得不如圣人,但无私已是天命。
含义:强调无私的重要性。
侍臣谈要道,家法信家传。
译:侍臣们讨论重要的政治道理,家法信任家传。
含义:反映朝廷对家法的重视。
宰相以下,尝于经筵论奏祖宗以来家法十余事,
译:宰相及以下的人,曾在朝堂上讨论祖宗以来的家法十余条,
含义:展示对传统法则的尊重。
书于记注。
译:并记载于文献中。
含义:表明对历史的重视。
却狄安诸夏,先王社稷臣。
译:抵御外敌安定国家,先王的社稷臣民,
含义:强调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固应祠百世,何止活千人。
译:自然应当受到百世的祭祀,何止是保全千人。
含义:强调太后的伟大贡献。
定策天知我,忘家帝念亲。
译:天知道我定策之意,忘掉家庭的亲近。
含义:表达对国家与家庭之间的取舍。
万方何以报,得疾为勤民。
译:万方如何报答,得病为民而勤劳。
含义:表达对人民的责任感。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太皇太后的怀念,探讨了统治者应具备的德行,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
诗中提到的“仁而不明”“明而不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与智慧的重视,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这首诗是为了纪念谁而作?
诗中提到的“仁而不明”指的是什么?
苏轼认为统治者应具备哪两种德行?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