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同年王中甫挽词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

《同年王中甫挽词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

时间: 2025-05-02 11:22:05

诗句

何处觅新秋,萧然北台上。

秋来未云几,风日已清亮。

云间耸孤翠,林表浮远涨。

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饷。

西风送落日,万窍含凄怆。

念当急行乐,白发不汝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22:05

原文展示:

何处觅新秋,萧然北台上。
秋来未云几,风日已清亮。
云间耸孤翠,林表浮远涨。
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饷。
西风送落日,万窍含凄怆。
念当急行乐,白发不汝放。

白话文翻译:

在何处寻觅新秋的气息呢?只见北台上显得萧瑟冷清。虽然秋天已经来临,但还不知天上云彩有多少,然而风光日子却已十分清明。孤独的翠绿山峦在云间耸立,林外的景色在远处浮现。新鲜的枣子渐渐成熟,可以剥开来吃,而晚熟的瓜果仍然可以享用。西风送走了落日,万物都显得悲凉。我想着应该快快乐乐地度日,白发都不应让你放弃欢乐。

注释:

  • 何处: 哪里
  • : 寻找
  • 萧然: 萧条、冷清的样子
  • 北台: 指北方的高台
  • 云间: 在云层之间
  • : 高耸、挺立
  • 孤翠: 孤独的绿色山峦
  • 堪剥: 可以剥开
  • : 请客、分享的意思
  • 西风: 秋风
  • 万窍: 所有的孔窍,指万物
  • 凄怆: 悲凉、伤感
  • : 想、念及
  • 急行乐: 快快乐乐地生活
  • 白发: 指年老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短暂与快乐时光的珍惜,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悟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兼具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北台,正值秋天,诗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无常,借此表达对快乐生活的渴望与对年华流逝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描绘秋天的景象,同时流露出对生命的思考。开篇的“何处觅新秋”引出诗人对秋天的追寻,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通过描绘北台的寂静、云间的孤翠、林外的远景等意象,呈现出一幅宁静而又清晰的秋日画面。这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描绘,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美的向往。

而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则转向对人生的感慨,提到“白发不汝放”,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快乐时光的珍惜。诗中西风送落日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悟。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与情感的共鸣,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何处觅新秋,萧然北台上。”:诗人寻觅秋天的气息,描绘北台的冷清。
    • “秋来未云几,风日已清亮。”:虽已入秋,却不知天上有多少云彩,风光却已明朗。
    • “云间耸孤翠,林表浮远涨。”:孤独的绿色山峦在云间高耸,林外的景色在远处浮动。
    • “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饷。”:新鲜的枣子已可食用,晚熟的瓜果也仍可分享。
    • “西风送落日,万窍含凄怆。”:西风送走了落日,万物则显得悲凉。
    • “念当急行乐,白发不汝放。”:我想应当快快乐乐地生活,不应让白发遮蔽欢愉。
  • 修辞手法:

    • 比喻: “万窍含凄怆”,将万物的感受比作悲伤的情绪,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 “西风送落日”,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行为,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 首句与次句的对比,形成了和谐的音韵。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和对快乐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的哲理与情感。

意象分析:

  • 北台: 象征孤独与思考的空间。
  • 秋天: 代表生命的流逝与时光的变迁。
  • 新枣、晚瓜: 象征生命的丰收与分享的快乐。
  • 西风、落日: 代表生命的终结与伤感的情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何处觅新秋”意指什么?

    • A. 寻找秋天的气息
    • B. 寻找秋天的食物
    • C. 寻找秋天的朋友
  2. 诗中提到的“新枣渐堪剥”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富饶
    • B. 生命的枯萎
    • C. 生命的无常
  3. 诗中“白发不汝放”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对快乐生活的追求
    • B. 对白发的自嘲
    • C. 对年轻时光的怀念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同年王中甫挽词》与李白的《月下独酌》:
    • 两首诗都蕴含了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但苏轼更侧重于对生命短暂的感怀,而李白则展现了对自由与孤独的享受。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基础》

相关查询

送徐道晖游湘水 送谢耘之无为 送翁卷入山 送汤主簿 送汤千 送奭上人抄化 送沈庄可 送潘景参赴利路帐干 送倪道士之庐山 送蒋节推赴岳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辩悟 旡字旁的字 反犬旁的字 色字旁的字 不知轻重缓急 宝盖头的字 朝思暮念 狡愎 遗胔 摘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明开 百废具作 百计千方 先辨淄渑 包含吃的成语 靑字旁的字 世相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