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8:1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12:55
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 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 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
在上元节时,经过祥符寺的可久房,四周静谧无灯火。 门前的歌舞热闹非凡,屋内却清风习习,冷得像冰一样。 不把琉璃灯笼用来照佛,才明白无尽的真理本来就没有灯光。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此诗写于上元节,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与宁静的思考。在热闹的节日气氛中,诗人却选择在祥符寺的一个清幽房间中,体验一种超然的宁静,反映了他对物质繁华的淡然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节日的繁华与内心的宁静。诗人在热闹的歌舞声中,感受到一室的清风,仿佛与外界的喧嚣隔绝。清风带来的凉意让人感觉如冰般清冷,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的淡泊。尤其是最后两句,诗人提到不把琉璃灯笼照佛,强调了内心的智慧与觉悟。诗中所表达的“无尽本无灯”是对真理的深刻理解,表明内心的光明并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追求。这种超然的境界,体现了苏轼豁达的性情和深刻的哲思。
本诗通过对比繁华与宁静,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对内在智慧的追求,传递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诗中“无灯”的含义是?
A) 没有光亮
B) 内心的智慧
C) 外在的物质
D) 繁华的象征
“清风冷欲冰”所表达的情感是?
A) 热情
B) 宁静
C) 悲伤
D) 兴奋
诗人选择在祥符寺中的原因可能是?
A) 喜欢热闹
B) 渴望宁静
C) 想要聚会
D) 寻找财富
苏轼的《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与王维的《鹿柴》都展现了宁静的自然景象和内心的感悟。两者都在不同的背景下表达了对自然的思考与对人生的哲学反思,但苏轼更侧重于对世俗繁华的淡泊,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对自然的赞美与恬静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