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

《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

时间: 2025-05-07 18:12:55

诗句

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

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12:55

原文展示:

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 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 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

白话文翻译:

在上元节时,经过祥符寺的可久房,四周静谧无灯火。 门前的歌舞热闹非凡,屋内却清风习习,冷得像冰一样。 不把琉璃灯笼用来照佛,才明白无尽的真理本来就没有灯光。

注释:

  • 上元: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 祥符:指祥符寺,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是一座古老的寺庙。
  • 可久房:指可久房,是寺内的一处院落。
  • 萧然:形容环境清幽、安静。
  • 无灯火:没有灯光,象征着宁静与幽静。
  • 琉璃:指琉璃灯笼,常用来照明。
  • 本无灯:强调真理的本质不依赖外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上元节,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与宁静的思考。在热闹的节日气氛中,诗人却选择在祥符寺的一个清幽房间中,体验一种超然的宁静,反映了他对物质繁华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节日的繁华与内心的宁静。诗人在热闹的歌舞声中,感受到一室的清风,仿佛与外界的喧嚣隔绝。清风带来的凉意让人感觉如冰般清冷,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的淡泊。尤其是最后两句,诗人提到不把琉璃灯笼照佛,强调了内心的智慧与觉悟。诗中所表达的“无尽本无灯”是对真理的深刻理解,表明内心的光明并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追求。这种超然的境界,体现了苏轼豁达的性情和深刻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门前歌舞斗分朋:门前热闹的歌舞,朋友们欢聚一堂,体现了节日的欢快气氛。
  2. 一室清风冷欲冰:而室内则是清风习习,冷得如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的向往。
  3. 不把琉璃闲照佛:诗人不把灯光用于照佛,反映出他对物质光亮的超越。
  4. 始知无尽本无灯:通过这一体验,诗人领悟到无尽的真理并不依赖于灯光的照耀,强调内心的智慧和觉悟。

修辞手法:

  • 对比:热闹的门前与宁静的室内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诗人内心的平和。
  • 隐喻:琉璃灯象征外在的物质追求,而“无灯”则象征内在的智慧与真理。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比繁华与宁静,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对内在智慧的追求,传递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歌舞:象征繁华与热烈的生活。
  • 清风:象征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 琉璃灯:象征物质与外在的光亮。
  • 无灯:象征内在的智慧与真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无灯”的含义是? A) 没有光亮
    B) 内心的智慧
    C) 外在的物质
    D) 繁华的象征

  2. “清风冷欲冰”所表达的情感是? A) 热情
    B) 宁静
    C) 悲伤
    D) 兴奋

  3. 诗人选择在祥符寺中的原因可能是? A) 喜欢热闹
    B) 渴望宁静
    C) 想要聚会
    D) 寻找财富

答案:

  1. B) 内心的智慧
  2. B) 宁静
  3. B) 渴望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苏轼的《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与王维的《鹿柴》都展现了宁静的自然景象和内心的感悟。两者都在不同的背景下表达了对自然的思考与对人生的哲学反思,但苏轼更侧重于对世俗繁华的淡泊,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对自然的赞美与恬静的追求。

参考资料:

  • 《苏轼诗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与文化》

相关查询

踏莎行 题梦秋词卷 踏莎行三首 其二 踏莎行 闺情 踏莎行 己丑冬,永乐署对雪 踏莎行·明景帝西山陵 踏莎行 春日上分堤 踏莎行 踏莎行 金秋拟作京津之游先寄停云吟友 踏莎行 踏莎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岑鋭 卵块 机耕 血字旁的字 瓦釜之鸣 包含娅的词语有哪些 九死一生 书帙 辛字旁的字 齿字旁的字 父母国 雉羽 条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幾字旁的字 牢落陆离 包含笞的词语有哪些 生死轮回 怀开头的成语 双人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