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25:55
原文展示
桐阴重碧,豆叶轻黄,溪沙过雨无泥。尽卷纤云,一钩凉月楼西。寻思昔游历历,记回廊纤手曾携。好风度,爱吹衣香细,点屐声低。谁道离多会少,比露蛩秋蟀,只解凝啼。恨别江淹,旧时南浦都迷。输成双星岁岁,料红墙银汉难跻。孤梦远,尚牵人横阁小梯。
白话文翻译
桐树的阴影深绿,豆叶的颜色轻黄,溪边的沙地经过雨水洗礼,没有留下泥泞。天空中的纤细云彩都被卷走,一弯凉月挂在楼西。回忆过去的游历,记得在回廊中,纤细的手曾经携手同行。风度优雅,喜欢吹拂衣角的香气,轻轻地点着木屐的声音低沉。谁说离别多,相聚少,比起露水中的蟋蟀和秋天的蝉,它们只知道凝结着啼哭。怨恨离别如同江淹的诗句,旧时的南浦都变得模糊。每年都像双星一样相会,料想红墙和银河难以跨越。孤独的梦遥远,仍然牵引着人在阁楼的小梯上。
注释
- 桐阴重碧:桐树的阴影深绿。
- 豆叶轻黄:豆叶的颜色轻黄。
- 溪沙过雨无泥:溪边的沙地经过雨水洗礼,没有留下泥泞。
- 尽卷纤云:天空中的纤细云彩都被卷走。
- 一钩凉月楼西:一弯凉月挂在楼西。
- 寻思昔游历历:回忆过去的游历。
- 记回廊纤手曾携:记得在回廊中,纤细的手曾经携手同行。
- 好风度:风度优雅。
- 爱吹衣香细:喜欢吹拂衣角的香气。
- 点屐声低:轻轻地点着木屐的声音低沉。
- 谁道离多会少:谁说离别多,相聚少。
- 比露蛩秋蟀:比起露水中的蟋蟀和秋天的蝉。
- 只解凝啼:它们只知道凝结着啼哭。
- 恨别江淹:怨恨离别如同江淹的诗句。
- 旧时南浦都迷:旧时的南浦都变得模糊。
- 输成双星岁岁:每年都像双星一样相会。
- 料红墙银汉难跻:料想红墙和银河难以跨越。
- 孤梦远:孤独的梦遥远。
- 尚牵人横阁小梯:仍然牵引着人在阁楼的小梯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绍兴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写景抒情,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为题材,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声声慢 七夕》是朱彝尊在七夕节时所作,借七夕的传说来表达对离别的感慨和对相聚的渴望。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相聚的期盼。
诗歌鉴赏
朱彝尊的《声声慢 七夕》以七夕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相聚的渴望。诗中“桐阴重碧,豆叶轻黄”等句,以色彩的对比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雨后清新的自然画卷。而“寻思昔游历历,记回廊纤手曾携”等句,则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中“谁道离多会少,比露蛩秋蟀,只解凝啼”等句,通过对离别和相聚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相聚的渴望。而“恨别江淹,旧时南浦都迷”等句,则通过对离别的怨恨和对过去的模糊记忆,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过去的怀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优秀的七夕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桐阴重碧,豆叶轻黄:通过对桐树和豆叶的色彩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 溪沙过雨无泥:描绘雨后的溪边沙地,没有留下泥泞,显得干净清爽。
- 尽卷纤云,一钩凉月楼西:天空中的云彩被卷走,一弯凉月挂在楼西,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夜晚氛围。
- 寻思昔游历历,记回廊纤手曾携:回忆过去的游历,记得在回廊中,纤细的手曾经携手同行,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好风度,爱吹衣香细,点屐声低:风度优雅,喜欢吹拂衣角的香气,轻轻地点着木屐的声音低沉,表达了对优雅风度的赞美。
- 谁道离多会少,比露蛩秋蟀,只解凝啼:谁说离别多,相聚少,比起露水中的蟋蟀和秋天的蝉,它们只知道凝结着啼哭,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相聚的渴望。
- 恨别江淹,旧时南浦都迷:怨恨离别如同江淹的诗句,旧时的南浦都变得模糊,表达了对离别的怨恨和对过去的模糊记忆。
- 输成双星岁岁,料红墙银汉难跻:每年都像双星一样相会,料想红墙和银河难以跨越,表达了对相聚的渴望和对离别的痛苦。
- 孤梦远,尚牵人横阁小梯:孤独的梦遥远,仍然牵引着人在阁楼的小梯上,表达了对孤独的感受和对过去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比露蛩秋蟀,只解凝啼”,将离别比作露水中的蟋蟀和秋天的蝉,它们只知道凝结着啼哭。
- 拟人:如“好风度,爱吹衣香细”,将风拟人化,赋予其优雅的风度和吹拂衣角的香气。
- 对仗:如“桐阴重碧,豆叶轻黄”,“尽卷纤云,一钩凉月楼西”,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相聚的渴望。诗中通过对离别和相聚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相聚的渴望,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桐阴重碧:桐树的阴影深绿,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 豆叶轻黄:豆叶的颜色轻黄,与桐阴形成色彩对比。
- 溪沙过雨无泥:雨后的溪边沙地,干净清爽。
- 尽卷纤云:天空中的云彩被卷走,营造出宁静的夜晚氛围。
- 一钩凉月楼西:一弯凉月挂在楼西,增添了夜晚的宁静感。
- 回廊纤手曾携:回廊中纤细的手曾经携手同行,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露蛩秋蟀:露水中的蟋蟀和秋天的蝉,象征着离别的痛苦。
- 红墙银汉:红墙和银河,象征着难以跨越的障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桐阴重碧,豆叶轻黄”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春天的景色
B. 夏天的景色
C. 秋天的景色
D. 冬天的景色
-
诗中“寻思昔游历历,记回廊纤手曾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盼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离别的痛苦
D. 对相聚的渴望
-
诗中“谁道离多会少,比露蛩秋蟀,只解凝啼”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恨别江淹,旧时南浦都迷”中的“江淹”指的是什么?
A. 诗人自己
B. 一个历史人物
C. 一个文学典故
D. 一个地名
答案:
- C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秋夕》:同样是描写七夕的诗作,杜牧的诗通过对宫女的描写,表达了对七夕的感慨和对离别的痛苦。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的这首词通过对七夕传说的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和对相聚的渴望。
诗词对比:
- 朱彝尊的《声声慢 七夕》与杜牧的《秋夕》:两首诗都以七夕为背景,但朱彝尊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相聚的渴望,而杜牧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七夕的感慨和对离别的痛苦。
- 朱彝尊的《声声慢 七夕》与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两首作品都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和对相聚的渴望,但朱彝尊的诗更多地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相聚的渴望,而秦观的词则更多地通过对七夕传说的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和对相聚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彝尊诗集》:收录了朱彝尊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朱彝尊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朱彝尊的生平和创作。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收录了大量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文章,包括对朱彝尊诗歌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