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溪中早春

《溪中早春》

时间: 2025-07-28 17:38:49

诗句

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

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

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坼。

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

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

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

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

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7:38:49

原文展示:

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
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
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坼。
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
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
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
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
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

白话文翻译:

南山上的积雪还未融尽,阴冷的山岭上仍留有残留的白色。
西边的小涧水已经冰消,春水流出,荡漾着新鲜的碧绿。
东风吹了几日,蛰伏的草木开始发芽。
潜意识里知道春天的阳光已经开始作用,这一日没有虚度。
我喜爱这暖和的天气,微风轻拂溪边的石头。
坐下后便想忘记归去,傍晚的鸟鸣声声啧啧。
蓬蒿遮挡着桑树和枣树,隐约映现出夕阳下的烟火。
回家问晚餐,家人正在烹煮荠菜和小麦。

注释:

  • 南山:指南边的山,诗中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阴岭:阴面山岭,常常积雪较久。
  • 西涧:指西边的小溪。
  • 春溜:春水,指春天融化的水流。
  • 萌草:指新发芽的草。
  • 阳和功:指春天阳光和煦的作用。
  • 蓬蒿:野草,常见的杂草。
  • 桑枣:桑树和枣树,常见的果树。
  • 夜餐:晚餐。

典故解析:

“阳和”在诗中象征春天的温暖和生命的复苏,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与“蛰动”、“萌草”相呼应,表现出春天的生机。诗中提到的“荠麦”,则是农家常用的食材,体现了田园生活的朴素和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以民生、自然为主题,注重情感的表达。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春天的气息刚刚显现,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溪中早春》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春天的象征意义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用“南山雪未尽”与“西涧冰已消”形成对比,生动地描绘出春天来临时的自然景象。诗中通过对阴岭、涧水、东风等自然元素的描写,传达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从“潜知阳和功”到“爱此天气暖”,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春天气候的喜爱,更渗透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思考。

后半部分的描写充满生活气息,“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表现了诗人沉浸于春日美景中的惬意。最后,家庭的温暖与自然的景致交相辉映,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安宁与幸福。这首诗在描写春天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形成了和谐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山雪未尽:描写南山上的雪尚未融化,暗示春天的迟缓。
  2. 阴岭留残白:阴冷的山岭上还留有残雪,增添了春天初至的意象。
  3. 西涧冰已消:西边的小溪已经解冻,展现春水的流动。
  4. 春溜含新碧:春水流动,清澈见底,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
  5. 东风来几日:东风吹拂几天,带来了温暖。
  6. 蛰动萌草坼:草木开始发芽,象征生命的复苏。
  7. 潜知阳和功:诗人意识到春天的阳光带来的变化。
  8. 一日不虚掷:感慨每一天都不应该虚度。
  9. 爱此天气暖:表达对温暖天气的喜爱。
  10. 来拂溪边石:微风轻拂溪边的石头,增添了春天的气息。
  11. 一坐欲忘归:坐下来便想忘却归去的烦恼。
  12. 暮禽声啧啧:傍晚的鸟鸣声声入耳,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13. 蓬蒿隔桑枣:野草遮挡着桑树和枣树,表现了自然的蓬勃。
  14. 隐映烟火夕:晚霞映照着乡村的烟火,表现了温馨的乡村生活。
  15. 归来问夜餐:回家后询问晚餐的准备。
  16. 家人烹荠麦:家人正在烹煮荠菜和小麦,展现了朴素的家庭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南山雪未尽,西涧冰已消”,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潜知阳和功”,用阳光比喻春天的生机。
  • 拟人:如“暮禽声啧啧”,让鸟鸣声仿佛有了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和谐的自然观和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南山:象征着春天的延续与新生。
  2. 西涧:代表着生命的流动和希望。
  3. 东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温暖。
  4. 萌草:新生的生命,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5. 蓬蒿:代表自然的蓬勃,平凡而亲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白居易
    • D) 王维
  2. 诗中提到的“西涧冰已消”主要描写了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冬天的寒冷
    • C) 夏天的炎热
    • D) 秋天的凋零
  3. 诗中“潜知阳和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 A) 对春天的不满
    • B) 对春天的赞美
    • C) 对夏天的期待
    • D) 对秋天的思念

答案

  1. C) 白居易
  2. A) 春天的到来
  3. B) 对春天的赞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溪中早春》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但白居易更关注生活的细节与温暖的家庭,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山水的意境。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位诗人不同的价值观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选》
  • 《诗经与古诗词解析》

相关查询

清明病中 寄题栗亭县名嘉亭 和陈传道秋日十咏之八秋兴 题张氏白云庄 卷春空(定风波) 变竹枝词九首 其六 重游梵行院 清平乐(三之二) 题诸葛谼田家壁 舟次广陵怀寄京都交旧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一刻千金 穷溟 贯鱼之序 乚字旁的字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矛字旁的字 玉液金波 无天无日 惹祸招灾 又字旁的字 方字旁的字 丿字旁的字 蒙闇 蚊力负山 马轲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