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1:3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1:31:54
过友人隐居
作者: 戴叔伦 〔唐代〕
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
水声鸣石濑,萝影到林轩。
地静留眠鹿,庭虚下饮猿。
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环境,诗人感叹隐居生活的恬淡和宁静。溪水环绕着门前,水声在石头上轻轻回响,青苔和藤萝的影子映在林间小轩里。大地安静,鹿儿在静静地睡觉,空旷的庭院中猿猴在饮水。春天的花朵正盛开在河岸旁,又何必去问那传说中的桃花源呢?
“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一个理想的隐居生活环境,象征着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与此诗中隐士的生活形成呼应。
作者介绍:戴叔伦是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大约745年,因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诗多以咏怀、山水为主题,展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戴叔伦游访友人隐居之际,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赞美与向往,反映出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宁静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景色描绘了隐士的理想生活,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向往。诗的开头两句,"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便勾勒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画面,表现出隐居生活的洒脱和从容。接下来的描写更是细腻入微,"水声鸣石濑,萝影到林轩"通过细致的观察,展现了自然的音律与美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的氛围。
而"地静留眠鹿,庭虚下饮猿"则通过动物的活动,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宁静的氛围。鹿在静静地睡觉,猿猴在悠闲地饮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最后一句“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享受,也暗含了对理想境地的自足与满足,展现出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什么?
“水声鸣石濑”中的“鸣”字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诗中描绘的动物有哪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