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光化踏青有感

《光化踏青有感》

时间: 2025-05-06 18:02:56

诗句

引得车回莫认恩,却成寂寞与谁论。

到头不是君王意,羞插垂杨更傍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02:56

光化踏青有感

原文展示:

引得车回莫认恩,却成寂寞与谁论。
到头不是君王意,羞插垂杨更傍门。

白话文翻译:

引诱我驱车归来,不要再认什么恩情;
却是孤寂无人与我倾诉。
最终这并不是君王的意愿,
羞于让垂柳更靠近门边。

注释:

  • 引得:引诱、引导。
  • 车回:指驱车返家。
  • :恩情、恩惠。
  • 寂寞:孤独、无聊。
  • 君王意:君主的意愿。
  • 羞插:羞于插入。
  • 垂杨:指垂柳。

典故解析:

  • 垂杨:象征柔美的女性或柔情,常用于表达对爱情的期许与向往;在这里则隐喻对情感的羞愧和无奈。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司空图(837年-908年),唐代诗人、文学家,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天踏青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情感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人际关系。

诗歌鉴赏:

《光化踏青有感》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情感的思考。开头“引得车回莫认恩”一句,既表现了春日踏青的喜悦,又暗含对情感的警惕,似乎在质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在春天万物复苏之际,诗人却感到无所依靠,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无奈。后两句“到头不是君王意,羞插垂杨更傍门”则是对这种孤独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权力和情感的失落感,暗示了君王意志与个人情感的背离。

诗中通过“垂杨”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羞愧,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复杂的哲理思考。司空图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语言,展现了人们在面对感情时的困惑与无奈,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冷漠。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引得车回莫认恩”:引导车子回去,不要再去认什么恩情,透露出对情感的怀疑。
    • “却成寂寞与谁论”:却变得孤独,谁能与我倾诉呢?表达了内心的孤寂。
    • “到头不是君王意”:最终发现,这一切并非君主的意愿,反映出对权力的无奈。
    • “羞插垂杨更傍门”:感到羞愧,不愿让柔美的柳树靠近门边,象征着对情感的羞怯。
  • 修辞手法

    • 对比:情感与权力的对比,突出孤独感。
    • 意象:垂杨象征柔情与羞怯,增添诗意。
    • 反问:通过“与谁论”反映内心孤独。
  • 主题思想:整首诗揭示了人在追求情感与面对权力时的孤独与矛盾,透过自然意象表达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垂杨:象征柔情和羞怯,反映出对情感的渴望与无奈。
  • 车回:代表旅程的结束与归属感的缺失,暗示着内心的迷失。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垂杨”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生机
      • B. 柔情与羞怯
      • C. 权力的象征
    2. 诗人对情感的态度是?

      • A. 积极向往
      • B. 疏远与怀疑
      • C. 绝对冷漠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社会与情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命运。
    • 李白《早发白帝城》: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旅程的乐观态度,与司空图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

相关查询

望江南 望江南 登烟台山 望江南 望江南 留别长沙 望江南 其一 青岛聊居作 望江南 望江南 书所见 望江南八首 其七 望江南 其五 望江南 其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嚄唶 合刊 双人旁的字 己字旁的字 力字旁的字 撤保 匈忍 天材 卤字旁的字 遁迹藏名 朝歌夜舞 国步方蹇 才识过人 赤字旁的字 使性掼气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