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7:43
晨霜践河梁,落日憩亭皋。
念彼千里行,恻恻我心劳。
揽辔上层冈,下临百仞濠。
寒流咽欲绝,鱼龟久已逃。
暮行苦邅回,细路隐蓬蒿。
惊麏出马前,鸟骇亡其曹。
投僧避夜雨,古檠昏无膏。
山木鸣四壁,疑身在波涛。
平明长安岭,飞雪忽满袍。
天低浮云深,更觉所向高。
清晨的霜冻踩在河上的桥梁上,落日时分我在亭子旁休息。
我想到那远在千里之外的旅途,心中不禁感到忧虑和劳累。
我勒住马在高冈上,俯视百仞深渊的河流。
寒冷的水流快要窒息,鱼儿和乌龟早已逃之夭夭。
傍晚的行程艰难曲折,细小的路途隐没在蒿草之中。
惊起的麋鹿从马前奔逃,鸟儿惊慌失措,飞向自己的同伴。
我投宿于僧舍以避夜雨,古老的灯光昏暗无光。
山间的树木在四周呜咽,让我疑惑自己仿佛置身于波涛之中。
在平明的长安岭上,飞雪忽然覆盖了我的衣袍。
天空低垂,浮云深沉,更让我觉得前方的路途更加高远。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领袖,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他的诗歌作品风格独特,以清新、直白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王安石出游的途中,表达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行旅的艰辛,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王安石的《自舒州追送朱氏女弟憩独山馆宿木瘤僧舍明日》是一首描绘旅途艰辛与自然景色的诗作。诗中通过清晨的霜、落日的余晖,深刻展示了作者在行旅中的孤独感受。开篇的“晨霜践河梁”,便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反思。作者通过对河流、山冈、寒流、夜雨等意象的描绘,表现出旅途的艰辛与心灵的挣扎,情感真挚而深刻。诗中“惊麏出马前,鸟骇亡其曹”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场景,透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尤其是“山木鸣四壁,疑身在波涛”,更是将旅途的孤独感与自然的声音结合在一起,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身处自然之中的微妙感受。
最后的“天低浮云深,更觉所向高”,则是作者在旅途中对未来的思考与展望,尽管路途艰辛,却依然向往高远的理想。整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围绕旅途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晨霜践河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寒流咽欲绝”在诗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主题?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杜甫的旅途诗歌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但王安石更多地着重于旅途的孤独与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在社会现实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