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0:21
洊亭
王安石
朝寻东郭来,西路历洊亭。
众山若怨思,惨澹长眉青。
迸水泣幽咽,复如语丁宁。
岂予久忘之,而欲我小停。
歇鞍松柏间,坐起俯轩棂。
秋日幸未暮,奈何雨冥冥。
早晨我从东边的山郭出发,沿着西边的路经过洊亭。
群山仿佛在怨愁,灰暗而忧伤,长长的山影显得愈加青翠。
奔流的水声如同泣诉,似乎在低语叮咛。
难道我会长久忘记这些景象,而希望我短暂停留?
我在松柏间歇下马,坐起身来俯望窗棂。
秋日尚未暮色沉沉,然而雨却淅沥淅沥不断。
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整体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情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政治上推行新法,试图进行社会改革,文学上提倡诗歌的艺术性与现实性。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晚年,正值其政治生涯的高潮期。诗中表达了他在自然中流露出的情感以及对世事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洊亭》展现了王安石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沉思考。从诗的开头,诗人以“朝寻东郭来,西路历洊亭”引入,表现他在自然中游历的悠然自得。接着,诗人通过描绘“众山若怨思,惨澹长眉青”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忧郁而深沉的氛围,展现了山水之间的情感共鸣。
随后,诗中“迸水泣幽咽,复如语丁宁”一句,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流水比作泣诉的声音,使得自然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诗人似乎在问自己,是否会把这些美好的景象长久遗忘,因而渴望短暂的停留,表达了对自然的留恋与对生活的沉思。
最后,诗人以“秋日幸未暮,奈何雨冥冥”收尾,虽未到黄昏,却已感受到秋雨的阴郁,仿佛是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感慨。这种对比使得全诗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在游历中体验到的愁绪,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山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常象征着诗人的情感寄托,松柏则代表着长寿与坚韧。诗中通过这些意象的结合,表达了对生命、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中“众山若怨思”中的“怨思”指的是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愁苦
C. 怀念
D. 忍耐
“迸水泣幽咽”中的“泣”是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比
D. 排比
诗中提到的“松柏”象征着什么?
A. 短暂
B. 坚韧
C. 变幻
D. 轻盈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王安石的诗更具世俗哲学的思考,而王维的诗则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幽静与淡泊。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诗人的世界观和情感追求。
以上是对王安石《洊亭》的全方位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