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55: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55:50
王安石的《和王乐道烘虱》
秋暑汗流如炙輠,
敝衣湿蒸尘垢涴。
施施众虱当此时,
择肉甘於虎狼饿。
咀啮侵肤未云已,
爬搔次骨终无那。
时时对客辄自扪,
千百所除才几个。
皮毛得气强复活,
爪甲流丹真暂破。
未能汤休取一空,
且以火攻令少挫。
踞炉炽炭已不暇,
对龟张衣诚未过。
飘零乍若蛾赴灯,
惊扰端如蚁施磨。
欲殴百恶死焦灼,
肯贷一凶生弃播。
已观细黠无所容,
未放老奸终不堕。
然脐郿坞患溢世,
焚宝鹿台身易货。
冢中燎入化秦尸,
池上焮随迁莽坐。
彼皆势极就烟埃,
况汝命轻俟涕唾。
逃藏坏絮尚欲索,
埋没死灰谁复课。
熏心得祸尔莫悔,
烂额收功吾可贺。
犹残众虮恨未除,
自计宁能久安卧。
在炎热的秋天,汗水像火烤一样流淌,
破旧的衣服湿透了,沾满了尘土和污垢。
此时虱子成群出现,
挑剔着人的肉,似乎比虎狼还要饥饿。
它们咀嚼着皮肤,似乎没有停止的意思,
在身上爬来爬去,抓挠得我无可奈何。
我时常对着客人自我检查,
千百只虱子都清除了,才发现几只。
皮毛得了气息重新活过来,
爪子和甲壳真是暂时的损伤。
未能用热汤彻底清除,
只好用火烧来稍微压制。
坐在炉边炽热的炭火旁已然不暇,
面对着龟壳,张开衣服真是没法比。
飘荡的虱子仿佛像飞蛾扑火,
惊动的样子就像蚂蚁在磨蹭。
想要打死这些百害无一利的虱子,
怎么肯放过一只凶残的生物?
已经看透了那些狡猾的东西无处容身,
即使放过了老奸巨猾,也终究不会放弃。
然而脐郿的虫害在世间泛滥,
焚烧宝贵的鹿台,身体容易被取代。
冢中燃烧着秦朝的尸体,
池边的草地随着迁徙而生长。
他们都是势头强劲的烟尘,
何况你的生命轻如涕唾。
逃避和藏匿的坏虫尚且想要索取,
埋没的灰烬还有谁来惩罚?
心中受到的祸害,后悔也无济于事,
烂额头的成就,我倒可以祝贺。
然而残存的虱子恨还未除,
自以为能长久安稳地睡觉。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学家,推行新法,主张改革,著有《王荆公文集》等。他的诗词以现实主义见长,善于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和王乐道烘虱》创作于王安石的一次闲谈中,时值炎热的秋季,他感受到虱子的骚扰,借此表达对生活中琐事的无奈和烦恼。诗中通过细致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态。
这首诗以“虱”为线索,描绘了夏秋交替时节的身心烦恼,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深刻感受。全诗通过对虱子肆虐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体和精神状态的无奈。诗中采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如“飞蛾扑火”,同时也展示了对虫害的无力对抗与反思。诗人虽然尝试用火与汤来消灭这些虱子,却发现它们的顽强与无处不在,仿佛映射了生活中的种种烦恼,难以逃避。
王安石通过对虱子的描写,揭示了个人生活中的琐碎与无奈,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脆弱与无助。诗的最后,虽有对虱子的恨意,却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体现了诗人深刻的生活哲学。这种对小事的认真对待,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也给予读者一种共鸣,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描绘虱子的困扰,反映了生活中的琐碎与无奈,表达了人们在面对烦恼时的无力感。诗人在苦恼中寻求解脱,却发现生活的无情与艰辛,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同时也传达了对生活无奈的感慨。
诗中“汗流如炙輠”形容的是哪个季节的特点?
在诗中,虱子被比作什么?
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