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1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19:34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至人本无心,起灭因众缘。
化尽悲愿在,留形此台颠。
闻名与致敬,获福皆无前。
千年一钵水,宿疾几人痊。
骁雄兖州军,马步余数千。
一呼可摧山,四合如垂天。
老幼十八村,顷刻理无全。
哀鸣寄香火,毁塔投其塼。
盛怒忽惊奔,如有所见然。
等观同一子,岂特此所怜。
我来已再见,童稚亦虔虔。
发火触暗室,青灯已娟妍。
始读壁间碑,妙力隐不传。
颇恨语未工,安得笔如椽。
归路云月黑,涛波隔长川。
溪翁停舟待,相唤声相连。
解缆风泊岸,中流水入船。
欹侧脚不停,竟脱蛟鱼涎。
兴坏如有待,适当使君贤。
定能选妙士,拂尘起熏烟。
昔承灵山嘱,早契少林禅。
丐我一片石,并刻维摩篇。
至人原本没有一颗心,生灭的根源在于众多的缘分。
悲愿早已化尽,留下的身形在此台顶。
听闻名声并致以敬意,得到的福分无一在前。
千年来一钵水,多少人宿疾能痊愈?
骁勇的兖州军,马步仍有数千。
一声呼唤便可摧毁山峦,四周如同垂天。
老少十八村,顷刻之间理智全无。
哀鸣寄托香火,毁塔投掷其砖。
盛怒之下忽然惊奔,仿佛有所见然。
等观同一子,岂止特意怜惜此人。
我来已经再见,童稚也是虔诚。
生气触碰暗室,青灯映照已显妍。
初读壁上的碑文,妙力隐而不传。
颇有怨恨言辞不工,如何能得笔如椽?
归途云月昏黑,涛波隔着长川。
溪翁停舟相待,相呼声声相连。
解缆在风中靠岸,中流水入了船。
倾斜脚步不停,竟然脱落蛟鱼的涎。
兴坏似乎有所期待,适合君子的贤能。
一定能选出妙士,拂尘起熏烟。
昔日承灵山的嘱托,早已契合少林的禅意。
乞求我一片石,刻上维摩的篇章。
作者介绍:
陈师道,字希夷,号不白,宋代诗人,擅长诗歌、散文,作品多反映哲理与宗教思想。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涉猎佛教与道教的内容,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礼武台坐化僧》写于作者对佛教深思后,表达了对生命、轮回和宗教信仰的理解与感悟。诗中通过对坐化僧的描绘,探讨了人的存在、宿命和精神追求,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宗教的崇敬与信仰。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取了五言绝句的韵律,语言凝练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陈师道通过对坐化僧的描绘,表现了他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感悟,隐喻着人生的无常与转瞬即逝。在诗的开头,诗人提到“至人本无心”,这句话深入人心,点明了人心的复杂与无常,进而引入了因缘法则的哲理,展现出佛教的核心思想。
诗中借助自然现象与人事,构建了一个生动的画面:骁勇的军队、老幼的村庄、毁坏的塔庙,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诗歌在情感上表现出对世事的无奈与悲哀,尤其在“千年一钵水,宿疾几人痊”一句中,诗人通过对时间的沉淀与回顾,表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感叹以及对宿命的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既有自然的描绘,又有对宗教的探讨,使得诗歌在哲理与艺术上都兼具深度与广度,展现了陈师道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宗教的探讨,展现了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至人本无心”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钵水”象征着什么?
“骁雄兖州军”描绘的是哪种情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解读:
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