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1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11:03
游桓山会者十人以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为韵
——苏轼
东郊欲寻春,未见莺花迹。
春风在流水,凫雁先拍拍。
孤帆信溶漾,弄此半篙碧。
舣舟桓山下,长啸理轻策。
弹琴石室中,幽响清磔磔。
吊彼泉下人,野火失枯腊。
悟此人间世,何者为真宅。
暮回百步洪,散坐洪上石。
愧我非王襄,子渊肯见客。
临流吹洞箫,水月照连璧。
谓王氏兄弟也。此欢真不朽,回首岁月隔。
想像斜川游,作诗寄彭泽。
在东郊寻春,尚未看到莺鸟和花朵的踪迹。
春风荡漾在流水中,野鸭和大雁先在水面上轻轻拍打。
孤舟在水面上悠然漂荡,轻轻一划,水面上泛起一圈碧波。
我的船停在桓山下,长声高歌,理顺了轻舟的方向。
在石室中弹琴,幽雅的音响清脆悦耳。
缅怀那泉下的人,野火已烧尽了枯草。
领悟到这人世间,哪一处才是真正的居所。
暮色中回望百步洪,散坐在洪水边的石头上。
惭愧自己不是王襄,子渊也肯见到我这样的客人。
在水边吹奏洞箫,水中的月影映照出圆满的明珠。
这是在说王氏兄弟啊。这种欢愉是真正的不朽,回首往年的隔阂。
想起曾经在斜川游玩的情景,写诗寄托给彭泽。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也有细腻婉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诗是在一次春游时写成,苏轼与朋友们一同游览桓山,感受到春水和夏云的美丽,从而引发了对人生、友情的思考。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开篇描绘了春天的气息,诗人踏上东郊的旅程,却未见莺鸟花朵,表现出一种对春光的期待与失落。随即描绘水面上的凫雁和孤帆,展现了春水的生机与柔美。诗中“弹琴石室中,幽响清磔磔”一句,传达了诗人在幽静环境中享受音乐,心灵得到慰藉的情景。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透露出对逝者的追忆和对人世间居所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在最后几句,诗人提到王氏兄弟,表达了对高雅友情的向往,并以“此欢真不朽”来总结,显示出诗人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和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诗在轻松的春游中,融入了哲理性的思考,表现出苏轼的深邃与宽广的胸怀。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思,同时赞美友情的珍贵。诗人在游历中反思生命的意义和真正的家园,展现了其深邃的思考和对友谊的向往。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泉下人”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王襄”和“子渊”是谁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