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3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37:36
哭栖白供奉
作者: 李洞 〔唐代〕
闻说孤窗坐化时,
白莎萝雨滴空池。
吟诗堂里秋关影,
礼佛灯前夜照碑。
贺雪已成金殿梦,
看涛终负石桥期。
逢山对月还惆怅,
争得无言似祖师。
听说在孤独的窗前,您已经圆寂,
白莎和萝卜雨滴在空荡荡的池塘上。
在吟诗的堂内,秋天的关口影子摇曳,
在礼佛的灯光下,夜色照耀着碑文。
贺雪已然成为金殿的梦,
看那波涛总是辜负了石桥的期望。
在山中对月,我仍旧惆怅,
无言以对,仿佛和祖师同在。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涉及山水、佛教和人生哲理,常常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哭栖白供奉》可能是在诗人失去某位朋友或高僧后所作,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与追思。同时,诗中融入了佛教思想,体现了诗人对生死、理想的反思。
《哭栖白供奉》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悼念诗。诗人在开篇就提到“孤窗坐化”,引发读者对孤独与死亡的思考,而“白莎萝雨滴空池”的意象则渲染了清冷和寂寞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逝者的孤独。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吟诗的场景和秋天的影子,显示了诗人在追忆的过程中的哀伤和思索。
“贺雪已成金殿梦”,这一句暗示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而“看涛终负石桥期”则表达了对理想破灭的惋惜。最后两句“逢山对月还惆怅,争得无言似祖师”,通过对月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仿佛无法用言语表达对逝去的人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自然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对逝者的无尽思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逝去高人的哀悼,表现了对人生、理想与生命意义的思考。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与无尽的思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孤窗坐化”中的“坐化”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贺雪”可能指的是谁?
“争得无言似祖师”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