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2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20:03
臣病弥月闻垂云花开顺阇黎以诗见招次韵答之
道人心似水,不碍照花妍。
燕坐春强半,清阴月屡迁。
平生无起灭,一念有陈鲜。
袅袅风枝举,离离日萼蔫。
病吟终少味,老醉不成颠。
何必遨头出,湖中有散仙。
我听说你在春天的花开之际,诗意盎然,心情如水,仿佛不受任何拘束。燕子在春日的阳光下悠闲地栖息,阴云和明月交替而至。我一生经历了许多,但真正的起伏在于心中的念头与情感。微风轻拂,树枝轻摇,阳光下的花瓣似乎已然枯萎。如今我病中吟咏,诗句已经失去往日的滋味,醉意朦胧,却无法再沉醉于酒中。何必非要追求外在的风景?湖中自有那散仙般的逸趣。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涵盖诗、词、文等多个领域,风格豪放、清新,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病重期间,因病而思索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他对于生命、健康、时间流逝的感悟。
苏轼的《臣病弥月闻垂云花开顺阇黎以诗见招次韵答之》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诗人在病中吟唱,虽身体虚弱,却用诗歌表达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理解。开篇以“道人心似水”引入,暗示内心的宁静与清澈,与外界的繁华形成对比。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燕子、春日、月亮、清风等意象交织,展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对自身病痛的反思,“病吟终少味,老醉不成颠”,反映出他对自己健康状态的无奈与感慨。尽管如此,他并不因此而悲观,最后一句“何必遨头出,湖中有散仙”传达出一种洒脱的态度,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整首诗透过诗人个人的病痛,传达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生命的脆弱与内心的宁静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自我状态的反思,最终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表现出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诗中“道人心似水”中的“水”用来比喻什么?
A. 生命
B. 心境
C. 自然
诗人认为,何必追求外在的风景?
A. 湖中有散仙
B. 山中有仙人
C. 天上有星星
“病吟终少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痛苦与无奈
B. 快乐与满足
C. 忧伤与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臣病弥月》与李白《静夜思》同样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李白的作品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达思乡之情,而苏轼则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和个人病痛的反思,展现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两首诗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独特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