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5:20
独饮灞上亭,寒山青门外。
长云骤落日,桑枣寂已晦。
古人驱驰者,宿此凡几代。
佐邑由东南,岂不知进退。
吾宗秉全璞,楚得璆琳最。
茅山就一征,柏署起三载。
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
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
孟冬銮舆出,阳谷群臣会。
半夜驰道喧,五侯拥轩盖。
是时燕齐客,献术蓬瀛内。
甚悦我皇心,得与王母对。
贱臣欲干谒,稽首期殒碎。
哲弟感我情,问易穷否泰。
良马足尚踠,宝刀光未淬。
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
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
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
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狈。
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辈。
兵粮如山积,恩泽如雨霈。
羸卒不可兴,碛地无足爱。
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
不费黄金资,宁求白璧赉。
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
荷宠务推诚,离言深慷慨。
霜摇直指草,烛引明光珮。
公论日夕阻,朝廷蹉跎会。
孤城海门月,万里流光带。
不应百尺松,空老钟山霭。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5:20
独饮灞上亭,寒山青门外。
长云骤落日,桑枣寂已晦。
古人驱驰者,宿此凡几代。
佐邑由东南,岂不知进退。
吾宗秉全璞,楚得璆琳最。
茅山就一征,柏署起三载。
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
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
孟冬銮舆出,阳谷群臣会。
半夜驰道喧,五侯拥轩盖。
是时燕齐客,献术蓬瀛内。
甚悦我皇心,得与王母对。
贱臣欲干谒,稽首期殒碎。
哲弟感我情,问易穷否泰。
良马足尚踠,宝刀光未淬。
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
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
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
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狈。
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辈。
兵粮如山积,恩泽如雨霈。
羸卒不可兴,碛地无足爱。
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
不费黄金资,宁求白璧赉。
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
荷宠务推诚,离言深慷慨。
霜摇直指草,烛引明光珮。
公论日夕阻,朝廷蹉跎会。
孤城海门月,万里流光带。
不应百尺松,空老钟山霭。
在灞河边的亭子里我独自饮酒,寒山在青门之外显得冷清。长空的云彩迅速遮住了夕阳,桑树和枣树也在寂寞中渐渐失去了光彩。古人曾在此奔波,留下了多少代人的足迹。虽然我来自东南的佐邑,但难道不知道前进和后退的道理吗?我们家族拥有全璞的珍宝,而楚国得到了璆琳的美玉。茅山在我身后,柏树已经经历了三年的风雨。道理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交往没有障碍。你了解我内心的沧海,而我不屑于那些腐朽的儒者。孟冬时节,皇车出行,阳谷的群臣齐聚。半夜的道路喧闹,五位侯爵紧随其后。那时来自燕齐的客人,献上蓬瀛的术数。这样非常悦合了我皇的心意,能够与王母相对而坐。贱臣想要叩拜,屈膝求见,心中期盼却可能遭受重创。哲弟感知我的情怀,询问我是否能应对变化。良马仍在奔腾,宝刀尚未磨砺。昨晚听闻飞来的信件,边境的战气连绵不断。许多将领失去了法度,朝廷开始追悔。怎么能召唤书生,希望能够讨论关键问题呢?战斗的敌人并非草木,而是侵略使人狼狈。即使有屠城的功劳,也有降虏的叛徒。兵员和粮草如山般堆积,恩泽如雨般洒下。疲惫的士兵难以振作,荒漠之地没有什么可爱的。若是依靠一个匹夫的策略,必然会导致军队的围困。无需花费黄金的资财,宁愿求得白璧的赏赐。明主的忧虑远在天边,边疆的事务也可能重大。承受宠幸务必推诚,言辞深沉而慷慨。霜摇动着草丛,烛光引领着明亮的光辉。公论在日落时阻碍,朝廷的会议却因拖延而无果。孤城之下的海门月,万里之内流光带。百尺松树不应白白老去,空留钟山的雾霭。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亭,号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擅长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其作品多表现出豪情壮志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宿灞上寄侍御玙弟》创作于王昌龄在灞河边独饮时,借酒抒怀,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士人的失落感,展现了王昌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这首诗通过描绘灞河的景色,展现了诗人身处于自然美景中的孤独感。诗的开头以“独饮”引出,表现出一种孤寂的情怀,而后对比了古人与今人的处境,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诗中多次提到的“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反映出王昌龄对朋友的情谊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描绘边疆战事时,诗人以“兵气连朔塞”描写了战争的紧迫感,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尤其是“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诗人对当权者的不满和对士人作用的怀疑,展现了他对当时政治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上深邃复杂,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也对人事的无常和历史的变迁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独饮灞上亭,寒山青门外。
长云骤落日,桑枣寂已晦。
古人驱驰者,宿此凡几代。
佐邑由东南,岂不知进退。
吾宗秉全璞,楚得璆琳最。
茅山就一征,柏署起三载。
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
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
孟冬銮舆出,阳谷群臣会。
半夜驰道喧,五侯拥轩盖。
是时燕齐客,献术蓬瀛内。
甚悦我皇心,得与王母对。
贱臣欲干谒,稽首期殒碎。
哲弟感我情,问易穷否泰。
良马足尚踠,宝刀光未淬。
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
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
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
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狈。
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辈。
兵粮如山积,恩泽如雨霈。
羸卒不可兴,碛地无足爱。
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
不费黄金资,宁求白璧赉。
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
荷宠务推诚,离言深慷慨。
霜摇直指草,烛引明光珮。
公论日夕阻,朝廷蹉跎会。
孤城海门月,万里流光带。
不应百尺松,空老钟山霭。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对政治现状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传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昌龄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良马”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潜力
C. 战争
D. 友谊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关注?
A. 兵粮如山积
B. 明主忧既远
C. 不应百尺松
D. 安能召书生
对比王昌龄与李白的边塞诗,可以看到王昌龄更注重历史的思考和政治的批判,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王昌龄的诗歌常常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而李白则显得更加豪放与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