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2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26:28
破山八咏·体如塔
作者: 刘拯 〔宋代〕
妙理悟三伊,巍巍抗奇节。
千尺岩下松,萧然独凌雪。
珠影虽青黄,月输岂圆阙。
危石扬寒泉,至今伴清绝。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感悟与追求。诗中提到似乎能领悟到深刻的道理,巍峨的山峰坚定而超然。千尺高的岩石下,松树在雪中孤傲而挺拔。虽然珠子的光影有些青黄,但月亮的光辉难道会因为缺陷而不圆满吗?高耸的石头旁流淌着清澈的寒泉,至今仍然伴随着这份清高。
“三伊”指的是古代的三位贤者,代表了高尚的品德和理想,诗中提到他们是为了强调作者所追求的品德境界。诗中的松树和雪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在逆境中保持高洁的品性。
刘拯,字文舸,号东亭,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因其清白的品格和坚贞的操守受到后人的推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景物抒发情感,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本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人追求理想的时期。刘拯在政治上遭遇挫折,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理想与道德的追求,寄托了他对美好品德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与坚定信念。开篇提到“妙理悟三伊”,即通过对古代贤者的感悟,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道德追求的深刻理解。接着,诗人描绘了巍峨的山峰和松树在雪中的孤傲,象征着在艰难环境中坚持自我、保持高洁品行的决心。
“珠影虽青黄,月输岂圆阙”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完美的追求,虽然光影有缺陷,但月亮的圆满依然存在,暗示着理想中的道德境界不会因为外在的 imperfections 而有所动摇。最后一句“危石扬寒泉”,则将自然与人性相结合,清澈的泉水流淌在高耸的石头旁,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伴随着诗人一生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气质和高尚的情操,体现了刘拯作为宋代文人的深邃思想与高尚情操。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对理想与道德的追求,表现了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高尚品德的信念,鼓舞人心。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的气质,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品德的重视与对理想的追求。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还隐喻了人性的高尚,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妙理悟三伊”中的“三伊”指的是哪三位贤者?
诗中“千尺岩下松”象征着什么?
“月输岂圆阙”表达了什么思想?
比较《破山八咏·体如塔》与王之涣的《登高》,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与理想,但是刘拯的诗更加注重对道德品德的表达,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