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2:36: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36:56
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
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
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
东屯复瀼西,一种住青溪。
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
市喧宜近利,林僻此无蹊。
若访衰翁语,须令剩客迷。
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
枕带还相似,柴荆即有焉。
斫畬应费日,解缆不知年。
牢落西江外,参差北户间。
久游巴子国,卧病楚人山。
幽独移佳境,清深隔远关。
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西荆扉附近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北边是高耸的白盐山,东边则是古老的赤甲城。平坦的土地上有一片安定的田野,四周环绕着高山。晴朗的日子里,烟霜弥漫,稻谷在微风中成熟。人生的变故让我感到忧伤,我决定守护这片桂花丛。
东屯与瀼西相连,都是住在青溪旁的地方。周围来往的都是茅屋,人们在此耕作,种植稻田。市场喧嚣适合追求利益,而林间小道则显得偏僻无人。如果有人来找我这个衰老的隐士,必定会让过客感到迷惑。
在北边的冯都使,清高的书房可以俯瞰一片田野。你若能挖掘细石,我也可以在此得到清泉。两地的环境相似,柴火和荆棘皆可自得。为了开垦农田,必然要花费不少时日,而我解开缆绳,不知已在此处多少年。
我在西江之外,隐居于北边的房屋之间。长期游历于巴子国,我卧病于楚人的山中。幽静的环境让我迁移到佳境,清幽的深处隔着遥远的关卡。寒冷的天空中,看到鸳鸯和白鹭,回首往昔,忆起早晨的班次。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反映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
这首诗是在杜甫经历了多次战乱、流亡后,选择定居于东屯茅屋时所作。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孤独交织,诗中表现了他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故土的思念。
杜甫在《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他内心的孤寂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以具体的地理位置引入,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空间的固定感。而后面的“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静谧与安定,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反复出现的自然意象,如“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暗含了生活的艰辛,表现了杜甫对自然的深情眷恋。尤其是在“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的表达中,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无奈与对桂花丛的守护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透露出一种内心的坚守与不屈。
杜甫通过对外部环境的细致描写,传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多次提到的“茅屋”,象征着隐士生活的简朴和对物质的淡泊。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杜甫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接受。
整首诗不仅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示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邃哲思与敏锐观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事的对比,表达了杜甫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坚守。
杜甫的“白盐”指的是哪个方向的山?
诗中提到的“桂丛”象征什么?
诗歌中提到的“茅屋”主要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