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1:19
太常引·非僧非俗不求仙
作者: 姬翼 〔元代〕
非僧非俗不求仙。
茅屋两三椽。
白石与清泉。
更谁问桃源洞天。
一炉香火,一瓯春雪,
浇灌净三田。
闲想谷神篇。
忽不觉松梢月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追求世俗的名利和仙道的高人,反而宁愿在简陋的茅屋中,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屋前有白石与清泉,谁还会去询问那遥不可及的桃源仙境呢?诗人点燃一炉香火,品尝一碗春雪,滋养着心灵的田地,悠然自得地幻想着《谷神篇》的意境,直到不知不觉中松梢上的月亮已圆。
姬翼,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与道教思想的影响,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对世俗的超脱与追求内心的宁静。
该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简单的生活场景,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反映出对自然、内心和谐的追求。
《太常引·非僧非俗不求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了一个简单而宁静的生活场景,茅屋、白石、清泉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田园画面。诗人自我定位“非僧非俗”,既不属于传统的宗教信仰者,也不愿意追随世俗的繁华与喧嚣,这种态度表现了他对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视。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点燃香火、品尝春雪等细节,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对生命的思考。他在闲暇时想起《谷神篇》,展现出他对自然法则的关注与对道教思想的领悟。这种对自然与内心的反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与情感的温暖。
最后一句“忽不觉松梢月圆”,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好,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诗人在宁静的生活中,体验到了心灵的圆满与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超脱与宁静的情感贯穿全诗,使得《太常引》成为了一首富有哲思和艺术价值的佳作。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自然、内心平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精神世界的重视。
诗中“非僧非俗不求仙”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
“一炉香火”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桃源洞天”代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