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58: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58:21
无俗念 论性
作者: 尹志平 〔元代〕
腾今跨古,这灵明觉性,本无亏少。
个个圆成谁肯认,逐境迷迷颠倒。
万种施为,千般做造,都向心头了。
些儿玄妙,问君何日知道。
不入无相玄门,浮名难舍,贪看闲花草。
口解清谈心未悟,不觉轮回来到。
好契真机,惊回幻梦,自在游三岛。
长生有分,永超人世衰老。
这首诗探讨了人的灵性与觉悟,表达了对人生迷境的反思。作者指出,灵明的觉性本无缺失,但人们却迷失在世俗的境界中。每个人都能够达到圆满的境地,但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无论进行多少行为和创造,最终都归结于内心的领悟。诗中提到的“玄妙”是指一种深奥的境界,诗人询问何时能真正明白这一点。若不进入无相的玄门,便难以摆脱浮名与世俗的牵绊,仍然会沉醉于表面的花草之中。虽然口头上侃侃而谈,但内心却未能真正领悟,不知不觉中便陷入轮回。若能契合真实的机缘,便能惊醒幻梦,自在地游历于理想的境界。长生有分,便能超脱世俗的衰老。
尹志平,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主要围绕道教哲学与人生思考,风格简练而深邃。
此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哲学思想盛行。诗人通过对灵性与世俗的反思,表达对内心觉悟的渴望。
《无俗念 论性》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中透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超脱的追求。开篇“腾今跨古”,既显现出诗人对历史的认识,也暗示了灵性的永恒。诗人将人内心的觉性与外在世界的迷惑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迷失,表现出对内心真实自我的追求。
在“个个圆成谁肯认”一句中,诗人强调了个体的圆满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暗示真正的觉悟往往被世俗的偏见所遮蔽。接下来的“万种施为,千般做造,都是向心头了”,进一步指出,无论外在多么喧嚣,真正的答案始终在内心,强调了内在修行的重要性。
诗的最后部分提到“长生有分,永超人世衰老”,展现了诗人对超越死亡与衰老的理想追求,传达了一种希望与解脱的情感。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思考空间,让人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整首诗旨在探讨人的灵性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心觉悟的重要性,呼唤对真实自我的追寻与超脱,表达出对长生与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中提到“灵明觉性”主要指什么?
A. 个人的名声
B. 内心的觉悟与灵性
C. 外在的环境
“逐境迷迷颠倒”体现了怎样的心态?
A. 明明白白
B. 迷失与困惑
C. 超脱自在
诗中提到的“三岛”象征什么?
A. 世俗生活
B. 理想的境界与长生
C. 轮回的痛苦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