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0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3:36
宿甑山
作者: 韩翃 〔唐代〕
山中今夜何人,阙下当年近臣。
青琐应须早去,白云何用相亲。
今夜在山中,谁人驻足?回想当年在阙下的近臣。
青琐应该早些离去,而白云又何必亲近呢?
“阙下”指的是古代宫殿的门阙,常常用来象征权力和地位。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当下孤独的感慨。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房,号少华,原籍河东,后迁居襄阳。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
本诗写于诗人晚年,反映了他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感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离别的惆怅。
《宿甑山》是一首抒情诗,诗中通过描绘山中夜晚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怀旧之情。首句“山中今夜何人”引发读者对孤独的思考,似乎在询问还有谁能与自己分享这份寂静。接着提到“阙下当年近臣”,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的荣耀与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出今天的孤独。最后两句“青琐应须早去,白云何用相亲”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对自然的淡然,白云的存在虽美,却无法填补心中的空虚。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自然描写,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伤感和对过往的追忆。
整首诗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孤独,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富有哲理性。
诗中“阙下”指的是哪里?
“青琐”在诗中象征什么?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