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4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44:54
昌黎山人抱藜杖,三度访我于三隅。端然入座更谁顾,谈辩衮衮如流珠。灵丹尝凝日月鼎,至宝自产乾刊炉。要行撇起不可逐,安得双舄为飞凫。
昌黎的山人手持藜杖,三次来到我这偏僻之地。他端坐入座,旁若无人,谈论辩驳如流珠般连贯。他曾炼制灵丹于日月鼎中,至宝自然产生于乾坤炉内。想要离去时,动作迅速不可追赶,怎能拥有双舄化为飞凫的能力。
作者介绍: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画亦有很高造诣。此诗可能是文同与韩山人交往时的作品,表达了对韩山人的敬佩和对其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相对安定,文人多有隐逸之风。诗中提到的韩山人可能是文同的朋友,三次来访,显示出两人关系密切。诗中通过对韩山人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敬佩。
这首诗通过对韩山人的描绘,展现了其隐逸高洁的形象。诗中“昌黎山人抱藜杖”一句,即刻勾勒出一个隐士的形象,手持藜杖,象征其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三度访我于三隅”则进一步强调了韩山人的来访,显示出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谈辩衮衮如流珠”一句,生动地描绘了韩山人谈话的连贯和丰富,如流珠般连贯,显示出其博学多才。“灵丹尝凝日月鼎,至宝自产乾刊炉”则通过炼丹的意象,暗示韩山人的道行高深,能够炼制灵丹,产生至宝,这是对韩山人高洁品质的进一步赞美。
最后两句“要行撇起不可逐,安得双舄为飞凫”,则表达了作者对韩山人离去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双舄化为飞凫的典故,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也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韩山人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敬佩。诗中通过对韩山人的形象、谈话和行为的描述,展现了其高洁的品质和超然物外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无限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昌黎山人”是指: A. 文同自己 B. 文同的朋友 C. 文同的敌人 D. 文同的老师
“谈辩衮衮如流珠”中的“衮衮”是指: A. 连贯 B. 丰富 C. 快速 D. 流畅
“安得双舄为飞凫”中的“双舄”是指: A. 鞋子 B. 飞鸟 C. 灵丹 D. 宝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