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01: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01:57
补种牡丹二绝
作者: 苏辙 〔宋代〕
野草凡花著地生,
洛阳千叶种难成。
姚黄性似天人洁,
粪壤埋根气不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牡丹花的栽培和生长的感慨。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野草和普通花朵在土地上自由生长的情景,然而在洛阳,想要培育出千叶牡丹却非常艰难。后两句则提到姚黄(牡丹的一种),它的品性如同天人般洁净,但即便埋在肥沃的粪壤中,根部的生长却仍然气息不平,暗示了生长环境的复杂与不易。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在诗词创作上继承了兄长的风格,但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苏辙晚年,彼时他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愈加深刻,尤其是对自然与人事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诗中牡丹的种植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也寄寓了对人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思考。
《补种牡丹二绝》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苏辙以牡丹象征着人生理想与追求,反映了他对栽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诗的开头,作者以“野草凡花”引入,设定了一个自然生长的场景,表现出生命的顽强与随性。而在洛阳,千叶牡丹的种植却难以成功,揭示了理想实现的艰辛与不易。
接下来的“姚黄性似天人洁”则是对理想之花的描绘,姚黄不仅代表了美的极致,也是人们心中向往的纯洁。然而,尽管在优渥的土壤中生长,牡丹的根却依然感到不平,这暗示了即使条件再好,内心的不安与矛盾依然存在。通过这样深刻的意象,诗人展现了对美与理想的追求,以及在现实中所遭遇的挫折和困惑。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辙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艺术上也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形成了鲜明的意象和情感基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在追逐理想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挑战。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洛阳千叶”指的是哪种植物?
“姚黄性似天人洁”中的“天人”指的是什么?
诗中“气不平”是指什么状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苏辙的《补种牡丹二绝》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对比。虽然两者都涉及到自然与人生的主题,但白居易更侧重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而苏辙则聚焦于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两者在情感基调与表现手法上均有差异。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