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53:13
郭纶本蕃种,骑斗雄西戎。
流落初无罪,因循遂龙钟。
嘉州已经岁,见我涕无穷。
自言将家子,少小学弯弓。
长遇西鄙乱,走马救边烽。
手挑丈八矛,所往如投空。
平生事苦战,数与大寇逢。
昔在定川寨,贼来如群蜂。
万骑拥酋帅,自谓白相公。
挥兵取其元,模糊腥血红。
战胜士气振,赴敌如旋风。
蚩蚩毡裘将,不信勇且忠。
遥语相劝诱,一矢摧厥胸。
短兵接死地,日落沙尘蒙。
驰归不敢息,马口衔折锋。
谁知八尺驱,脱命万死中。
忽闻南蛮叛,羽檄行匆匆。
将兵赴危难,瘴雾不辞冲。
行经贺州城,寂寞无人踪。
攀堞莽不见,入据为筑墉。
一旦贼兵下,百计烧且攻。
三日不能陷,救至遂得通。
崎岖有成绩,元帅多异同。
有功不见赏,憔悴落巴賨。
已矣谁复信,言之气恟々。
予不识郭纶,闻此为敛容。
一夫何足言,窃恐悲群雄。
此非介子推,安肯不计功。
郭纶未尝败,用之可前锋。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53:13
郭纶本蕃种,骑斗雄西戎。
流落初无罪,因循遂龙钟。
嘉州已经岁,见我涕无穷。
自言将家子,少小学弯弓。
长遇西鄙乱,走马救边烽。
手挑丈八矛,所往如投空。
平生事苦战,数与大寇逢。
昔在定川寨,贼来如群蜂。
万骑拥酋帅,自谓白相公。
挥兵取其元,模糊腥血红。
战胜士气振,赴敌如旋风。
蚩蚩毡裘将,不信勇且忠。
遥语相劝诱,一矢摧厥胸。
短兵接死地,日落沙尘蒙。
驰归不敢息,马口衔折锋。
谁知八尺驱,脱命万死中。
忽闻南蛮叛,羽檄行匆匆。
将兵赴危难,瘴雾不辞冲。
行经贺州城,寂寞无人踪。
攀堞莽不见,入据为筑墉。
一旦贼兵下,百计烧且攻。
三日不能陷,救至遂得通。
崎岖有成绩,元帅多异同。
有功不见赏,憔悴落巴賨。
已矣谁复信,言之气恟々。
予不识郭纶,闻此为敛容。
一夫何足言,窃恐悲群雄。
此非介子推,安肯不计功。
郭纶未尝败,用之可前锋。
郭纶本是外族人,骑马勇斗西方敌人。
他流落在外本无罪,因缘环境变得衰老。
在嘉州已过了好几年,见面时泪水止不住。
他自言是将家的子弟,年轻时学会了弯弓。
多次遇到西边的乱事,骑马去救边境的烽火。
手中挑着丈八长矛,所到之处如同投空。
他一生多为苦战,常常与敌人相逢。
往昔在定川寨,敌人如同群蜂。
万骑围攻首领,自以为是白相公。
挥兵夺取敌元首,混乱中腥血横流。
战胜后士气振奋,赴敌如同旋风。
那将军虽然穿着毡衣,不信勇敢又忠诚。
遥远处有人劝诱,一箭射中敌人胸膛。
短兵相接在死地,日落时沙尘弥漫。
急驰归来不敢停,马口衔着折断的刀锋。
谁知这八尺的驱马,万死中也能脱身。
忽然听闻南蛮叛乱,信件匆匆传来。
将兵赴危难之中,冒着瘴气不辞辛劳。
经过贺州城,寂静无人的踪影。
攀登城墙看不到人,进城筑起防御工事。
一旦敌兵来袭,各种计谋都想烧攻。
三天未能攻陷,救援终于得以通行。
崎岖的路上有了成绩,元帅们多有异同。
有功却得不到赏赐,憔悴的我落在巴蜀。
谁还相信这些,气氛让人感到沉重。
我不认识郭纶,听闻此事让我收敛。
一人何足挂齿,恐怕让众英雄悲哀。
这不是介子推,怎么肯不计功绩。
郭纶从未失败,可以用作前锋。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容,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兄弟二人并称“苏门二学士”,在诗词、文章、书法等方面都有高深造诣。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多次遭遇外敌侵扰,边境不宁。诗人通过郭纶的故事,表现了对忠勇之士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关注。
这首诗以郭纶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他从外族流落到边疆,历经战斗与困苦的故事。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郭纶的英勇和忠诚,表现了诗人对英雄的钦佩和对战争的反思。整首诗情感激荡,既有对勇士的赞美,也有对战乱带来的悲哀,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在描写战斗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战斗的紧张和残酷。同时,诗中对功绩无人赏识的无奈与悲哀,也深刻反映了历史中众多英杰未能被重视的悲剧。通过郭纶的故事,诗人呼唤对忠义之士的关注,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郭纶为主线,表现了忠诚与勇敢的精神,体现了对英雄的崇敬以及对战乱带来的无奈与痛苦,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郭纶的身份是什么?
A. 外族人
B. 汉族人
C. 商人
D. 官员
诗中提到的“白相公”象征什么?
A. 忠义之士
B. 商贩
C. 隐士
D. 诗人
诗中描绘的战斗场景主要通过什么手法增强气氛?
A. 夸张
B. 比喻
C. 排比
D. 对比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