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立春三首

《立春三首》

时间: 2025-04-30 16:44:08

诗句

风光先着竹间梅,和气应从九地回。

桃李满园浑未觉,微红先向宝刀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4:08

原文展示:

风光先着竹间梅,和气应从九地回。桃李满园浑未觉,微红先向宝刀开。

白话文翻译:

春风首先吹拂竹林间的梅花,温暖的气息应当是从地下九地归来。满园的桃李花还未完全察觉,但那微红的花蕾已先在宝刀般的枝头绽放。

注释:

  • 风光:指春风。
  • 竹间梅:竹林间的梅花。
  • 和气:温暖的气息。
  • 九地:指地下深处,这里比喻春天的气息从地下深处归来。
  • 浑未觉:完全没有察觉。
  • 微红:指花蕾的微红色。
  • 宝刀:比喻梅花枝条的锋利、挺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立春三首》是他描写立春时节的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到来和自然界的变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立春时节,诗人通过描绘春风、梅花、桃李等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立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到来。首句“风光先着竹间梅”,以春风吹拂竹林间的梅花为起点,展现了春天的气息首先在梅花上显现。第二句“和气应从九地回”,用“九地”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春天的温暖气息从地下深处归来,预示着春天的全面到来。后两句“桃李满园浑未觉,微红先向宝刀开”,则通过对比桃李花的未觉和梅花花蕾的微红,突出了梅花的早春之美和坚韧的生命力。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生动,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变化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光先着竹间梅”:春风首先吹拂竹林间的梅花,展现了春天的气息首先在梅花上显现。
  2. “和气应从九地回”:用“九地”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春天的温暖气息从地下深处归来。
  3. “桃李满园浑未觉”:满园的桃李花还未完全察觉春天的到来。
  4. “微红先向宝刀开”:梅花的花蕾已经微红,先在宝刀般的枝头绽放,突出了梅花的早春之美和坚韧的生命力。

修辞手法:

  • 比喻:“九地”比喻地下深处,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的气息从地下深处归来。
  • 拟人:“和气应从九地回”中的“应”字赋予了春天气息以人的行为特征。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到来和自然界的变化,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变化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春风、梅花、竹林、桃李、花蕾、宝刀。
  •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梅花象征坚韧和早春之美,宝刀比喻梅花枝条的锋利、挺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九地”比喻什么? A. 地下深处 B. 天空 C. 海洋 D. 山谷 答案:A

  2. 诗中“微红先向宝刀开”中的“宝刀”比喻什么? A. 梅花枝条 B. 桃李枝条 C. 竹子 D. 树干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梅花》:同样描绘梅花的坚韧和早春之美。
  • 杜甫《春望》:描绘春天的到来和自然界的变化。

诗词对比:

  • 张耒《立春三首》与王安石《梅花》:都描绘了梅花的坚韧和早春之美,但张耒的诗更注重春天的气息和自然界的变化。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的诗歌创作。

相关查询

九日登坚山十韵 九日登高 九日姚伯子陈伯春陆无从张叔龙集斋中得风字 其二 九日湖上登高寄前人二首 其二 九日泊安庆城下危广文饷酒走笔奉谢 九日偕谭永明钟昌父林培之钟彦理登石楼 九日独泛松江一首 九日同吴企晋王琴德曹来殷游沧浪亭分韵得蓑字 九日忆亡弟岩 九日同唐君登粤秀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因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一脚不移 缚鸡弄丸 万寿无疆 娵訾 鬲字旁的字 耽读 鼋梁 一至于此 弋字旁的字 三点水的字 包含泣的词语有哪些 刻木为鹄 方字旁的字 主光轴 儿字旁的字 谈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