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13: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13:33
作者:苏轼 〔宋代〕
蒲团盘两膝,竹几阁双肘。
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
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
睡蛇本亦无,何用钩与手。
神凝疑夜禅,体适剧卯酒。
我生有定数,禄尽空余寿。
枯杨下飞花,膏泽回衰朽。
谓我此为觉,物至了不受。
谓我今方梦,此心初不垢。
非梦亦非觉,请问希夷叟。
我坐在蒲团上,双膝交叠,竹几静静地支撑着我的手肘。这里的道路我已经熟悉,直通无何有处。身心都不再看见,呼吸悠然且持久。睡着的蛇根本不存在,何必用钩子去抓呢?神思凝聚,仿佛在夜间禅修,身体却像喝了浓酒一样舒适。我这一生有定数,福禄尽了只剩下寿命。枯老的杨树下飞舞着花瓣,滋润的泽土也随之衰朽。有人说我现在是醒着,其实万物到此都不再执着;也有说我现在是在做梦,其实我的心灵本是无垢。非梦也非觉,我想请教那位希夷的老者。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午窗坐睡》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此时他心境平和,常常在午后静坐,思考人生哲理,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淡然和对存在的深刻洞察。
《午窗坐睡》以清新的意象、深邃的哲理,展示了苏轼对生命的思考及他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体验。诗中开头的“蒲团盘两膝,竹几阁双肘”,生动地描绘了他静坐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氛围。接下来的“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则表现了他对内心世界的探寻,走入一种空灵的境地。在这段沉思中,他体会到身心的解脱,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自在。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尤其是“我生有定数,禄尽空余寿”一句,表达了对命运的认知与接受。诗的最后两句“非梦亦非觉,请问希夷叟”,更是将整首诗推向哲理的高峰,表达出对存在状态的迷惘和对智慧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人对生命、命运、内心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智慧的追求。通过描绘静谧的午后,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描绘的坐姿是什么?
A. 盘腿坐
B. 椅子上坐
C. 站着
答案:A
诗中提到的“无何有”指的是?
A. 一种景象
B. 一种境界
C. 一种植物
答案:B
苏轼对于命运的态度是?
A. 反抗
B. 接受
C. 忽视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和王维的诗都探索了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苏轼的作品更强调对命运的思考,而王维则倾向于描绘自然景色的宁静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