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5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55:01
故国非乔木,兴王有世臣。
嗟余后死者,犹及老成人。
德业经文武,风流表搢绅。
空馀行乐地,处处泣遗民。
故国并不是高大的树木,兴起的王朝也有其世代的臣子。
我叹息那些死去的人,仍然影响着年长的百姓。
他们的德行与业绩都历经文治武功,风范卓越,成为士人的榜样。
如今只剩下享乐的地方,四处都是遗民的哭泣。
本诗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已故者的追思,涉及了古代士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诗中提到的“文武”与“德业”反映了古代对治国理政的理想追求。诗中“泣遗民”则暗示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婉约之作,其作品反映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韩康公挽词三首》是苏轼为韩琦所作的挽诗。韩琦是北宋时期的名臣,因其忠诚和才干受到后世的尊重。苏轼写作此诗,意在哀悼韩琦,并通过对故国与遗民的思考,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这首诗通过对故国的追忆与对已逝者的哀悼,深刻揭示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开头两句“故国非乔木,兴王有世臣”以比喻的形式表现了故国的脆弱与世事的无常,既传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也表明了对现实的思考。接下来的“嗟余后死者,犹及老成人”,则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尤其是那些曾为国家奉献的人,强调了他们的精神对后人的影响。
诗中“德业经文武”提及了古代士人应具备的品德与才能,突显了对理想治国者的向往。而最后两句“空馀行乐地,处处泣遗民”则极具情感张力,表现出对当下社会弊病的深切反思,尤其是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令人心痛。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深沉,既有对逝者的缅怀,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表现出苏轼作为文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反映了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中“故国非乔木”意指:
A. 故国强大
B. 故国脆弱
C. 故国丰饶
D. 故国富裕
诗中提到的“遗民”指的是:
A. 有身份的人
B. 失去父母的人
C. 生活困苦的百姓
D. 文化人
诗中“德业经文武”强调了:
A. 只需文才即可
B. 需要德行与才干
C. 武力是最重要的
D. 文人不如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