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4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9:24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
——苏轼
谁言穷巷士,乃窃造化权。
所见皆我有,安居受其全。
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
儒墨起相杀,予初本无言。
谁说身处穷巷的士人就没有能力,反而是掌握了造化的权柄。
我所见的一切都是我的,安静地生活便能享受其全部。
我随意写了篇文章,竟在千古争论中引发纷争。
儒家与墨家因此而争杀,而我本来无话可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风格多样,尤其擅长豪放派和婉约派。
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顿,但他依然保持积极的心态。诗中表达了他对士人身份的思考,以及对于儒墨争论的看法。
苏轼的《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士人的处境和思想,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价值。开头两句以“穷巷士”自称,展现出一种谦逊的自嘲,反映了他对社会地位的淡泊与对内在修养的追求。同时,诗句“所见皆我有,安居受其全”则展现了他对知识的自信,强调了内心的丰盈与安宁。
诗中提到的“戏作一篇书”,暗示了苏轼对写作的随意与轻松,但同时也暗含了对文学争议的无奈与悲哀。特别是“千古发争端”,让人感受到文学创作的复杂性与争论的无止境,使人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产生深思。
最后,提到的“儒墨起相杀”,则是对当时社会思想斗争的反映,表达了他对这种争论的无声抗议,认为这种争斗反而掩盖了真正的智慧与真理。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苏轼深邃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智慧。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士人身份的思考、对知识的自信以及对社会争论的无奈,反映了苏轼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哲思。
“穷巷士”指的是:
A. 富贵之人
B. 隐士
C. 贫穷的读书人
D. 行商
苏轼在诗中对儒墨之争的态度是:
A. 支持儒家
B. 支持墨家
C. 中立与无奈
D. 无所谓
“千古发争端”意指:
A. 诗歌的争议
B. 历史的争端
C. 文化的冲突
D. 个人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