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3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34:31
无地容锥卓,年来转觉贫。
偶知珠在手,一任甑生尘。
窜逐非关性,颠狂却甚真。
此心谁复识,试语洞山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到无处安放自己,渐渐感到生活的贫乏。偶尔意识到自己手中拥有珍贵的珠子,却任凭尘埃覆盖。被驱逐并不关乎本性,反而在颠狂中显得更加真实。这样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试着与洞山的隐士谈一谈。
“洞山人”可能指隐士或修道之人,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诗中提及的珠子象征着内心的智慧和价值,尽管外在环境艰难,但内心的真实体验更为重要。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社会时局以及哲理思考,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社会动荡和个人理想的矛盾使得许多士人感到迷茫与无奈,苏辙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开头的“无地容锥卓”,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与无奈,接着提到“珠在手”,象征着内心深处的珍贵,但由于生活琐事的干扰,这份珍贵被尘埃覆盖。诗中强调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认为即使外在环境困扰着个体,但真正的自我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反而在“颠狂”的状态下显得更为真切。最后,诗人以“此心谁复识”表达了对理解自己内心的无奈,向洞山人发出邀请,试图寻找一位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个体在困境中对自我的反思与寻求理解的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内心的真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矛盾,强调了个体在困境中对自我价值的寻求与理解。
诗词测试:
诗中“珠”象征什么?
“窜逐非关性”中的“窜逐”指的是什么?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苏辙的作品更加注重内心的挣扎与反思。李白的诗歌往往表现出对月光的感慨与思乡之情,而苏辙则深入探讨了生活的困境与个人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