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7:5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7:57:36
残句其间绝品非不佳,张禹纵贤非鱼鲠。
在这其中的绝妙句子并非不好,而张禹的贤才也不是一条鱼骨。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其诗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性,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的政治与生活经历中,反映了他对文学与人的看法,表达了对人才和优秀作品的珍视。
这首诗表面上是对文学作品与人才的评述,实际上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苏轼以“残句”开篇,直接指向诗词的缺陷与不完美,承认即使是绝妙的作品也常常有未尽之意。接着,他提到“张禹”,这是对一个有才华的人物的赞美,暗示在众多优秀的才子中,张禹的品质与才能是值得称道的。整首诗的语气轻松而不失深度,表现出苏轼对作品与人才的宽容态度。
在文学创作中,有时句子未必完美,但其内涵可能极为深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苏轼对人性的理解,认为贤才的价值不仅在于表面,而在于其内在的品质。这种深刻的思考方式与苏轼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最终形成了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文学作品与人才的欣赏,强调在不完美中仍然可以发现美的存在,反映了苏轼对人生与创作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残句”指的是什么?
a) 完整的句子
b) 未完的句子
c) 诗中的意象
“张禹纵贤非鱼鲠”中的“鱼鲠”比喻什么?
a) 优秀的人才
b) 难以处理的问题
c) 诗歌的缺陷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豪放风格相比,苏轼的诗歌更加细腻,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思考。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但苏轼的作品常常包含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哲理思考。